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 正文

三个年一战役十竞赛简报第17期

作者:县重点战役办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6-08-30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竞赛简报

赶着肉牛奔小康

——长乐乡创新扶贫模式给力致富举措

长乐乡既是“八闽革命第一枪——平和暴动”的策源地,也是漳州市17个欠发达乡镇之一。全乡辖有9个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对象326户、10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高达8.17%。

今年以来,该乡充分发挥山区村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发展养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扶本扶根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

长乐乡地处闽粤交界的边远山区,其中农家、秀山、乐北等3个村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历来就有养牛传统。为此,该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并针对贫困户多为半劳动力的现状,精准施策,确定在这3个村发展以养殖肉牛作为特色扶贫产业。

经济欠发达乡镇在发展扶贫产业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该乡采用“对口帮扶扶贫资金+乡扶贫专项资金+产业扶贫贷款+项目捆绑资金”的方式,拓宽产业扶贫融资渠道。借助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结对帮扶50万元加上其他对口帮扶资金,建立长乐乡扶贫专项资金,作为首期牛棚建设、购买80头鲁西黄牛的启动资金,解决牛棚及牛犊的资金问题,打开了养牛产业扶贫工作的新局面。同时发挥金融扶贫的政策效应,将3个养牛基地纳入乡扶贫产业项目库,积极协调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借助“产业扶贫贷款”为基地业主申请到最高限额的产业贷款,解决后续发展资金问题。目前,农家养牛基地已完成二期牛棚建设,存栏数从期初的40头扩大到50头;秀山养牛基地完成一期牛棚建设,存栏数40头;乐北养牛基地已完成用地平整,牛棚建设有序推进。到年底,将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农家、秀山、乐北等3个养牛基地的存栏数均达到100头以上,实现养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

二、科学管理,建立企业化管理模式

该乡组织成立“平和县立春养牛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共产党员、致富能人率先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吸纳贫困户为社员,雇佣贫困户务工放牛,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在管理上,以合作社作为经营管理主体,各村致富带头人承包经营,养殖基地经济独立核算,乡政府为监管主体,乡统一建账监管。在养殖上,按照标准化养殖场的要求进行管理,立足健康、规范、科学的要求,推行生态有机饲养,实现统一采购牛犊、统一放养、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企业化管理模式。

三、统筹分配,探索合理分配机制

乡政府和基地带头人分别签订为期三年的经营协议,期满后,牛棚归为村集体财产。在经营收益上,采用“三三四”的分配机制: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收入占30%、村财收入占30%、贫困户收入占40%。村财收入、贫困户收益均采用保底收益,不足部分由合作社基地带头人支付,超出利润归合作社基地带头人所有。贫困户放牛工资采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方式计发,每人每月基本工资为1500元,年底根据个人表现,每人每月可再得到500-900元不等的绩效工资。这样,既能有效调动致富带头人、村两委、贫困户的积极性,又可避免因收益分配不均,造成矛盾纠纷,致使产业发展半途而废。

四、主动服务,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养牛产业发展中,该乡聘请养牛专家,按照标准化养殖场的要求,进行全程指导跟踪服务。乡畜牧站长担任技术顾问,定期到养牛基地检查肉牛生长状况,并做好日常疫病防控工作。乡还通过为合作社购买财产保险,联系企业对接包销,帮助合作社将各类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做好扶贫政策解读与指导,收益分配、财务和管理制度的监督,主动提供资金借贷、技术支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保险兜底等服务,促进养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山格镇开展微商产业经营业务培训

8月15日,山格镇邀请国内微商业界领先企业——厦门博亚柏科有限公司专家,在该镇开展了微商建立、如何参与电商平台链接、拓展客源等微店经营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有25户贫困户的群众参加培训,并建立了微信群,方便扶贫对象的沟通咨询。据悉,该镇现有8户贫困家庭创办运营了微店,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