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芦溪镇 > 正文

边远贫穷革命老区人民健康的保护者 ——记芦溪镇漳汀村卫生所陈亚任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6-08-17
编辑:芦溪宣委 点击数: 字号:

 

 

 

陈亚任

 男,67岁,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漳汀村人。1965年就读于龙溪专区卫生学校(漳州卫校)西医士专业,1968年12月份毕业。从事“赤脚医生”、“乡村医生”至今,已有47年头。2007年参加省卫生厅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证书。 

 

 

漳汀村是革命老区村,与闽西永定县交界,是老边远贫穷山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在行医的四十八个寒暑,他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常规,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本职责任。在缺药少药的农村,交通极为不便,但他仍克服种种困难,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当时漳汀大队合作医疗站当“赤脚医生”时,运用一枚针,一把草,为贫下中农治病。改革开放后,农村环境仍处不佳,医疗收入低,但他始终没有改行,没有“下海”,默默坚守医疗岗位。不管风朝雨夕,严寒酷暑,夜半三更,总是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服务于广大患者,同时配合镇卫生院做好公共卫生各项工作,行医的足迹遍及周边乡村,向村民宣传各种卫生保健知识,深受群众好评,曾多次受上级卫生部门奖励。

 
 

 

   要做个合格的乡村医生,就需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思想意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在日常工作中,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新知识,精益求精,每年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资金,订阅中国医刊,中西医结合杂志,儿科杂志等十几种医学杂志,不断的“充电”,不断的提高自身医疗素质。博览医书,诊治有益。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得心应手,对危重病人及时转院,曾多次护送危重病人至县医院、漳州市医院、解放军一七五医院,使许多患者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如外科急腹症疾病,该病发病急,进展快,常须抢时间处理,才能使病人脱险,如延误诊断,致使抢救不及时,将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在他的行医区域离县医院有五十多公里路程,对急腹症更应准确诊断和及时转院。曾诊断河口村民陈某某“宫外孕” 、许坑村民陈某某“胃穿孔” 、水尾村民陈某某“胆结石性胆囊炎伴感染性休克”等。

 
 

   陈亚任常说:“医生是人类健康保卫者,人命关天,切不可掉以轻心,当一个好乡医不但要有娴熟的诊疗技术,还要有崇高的医德医风”。在四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终以“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为了患者的康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不分昼夜、不计得失、救患者为荣、助患者为乐、精心施救、精心护理”为宗旨,并践行着。如:1984年7月29日午夜12点,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从梦中惊醒。原来是邻村陈某某要请他出诊,为其三岁患儿治病。他二话没说,背起出诊箱,披上雨衣,打着手电,踏上崎岖不平的山岭,足有七公里的羊肠小道,至患者家已是凌晨一点钟,只见患儿高热,抽搐,他即投入抢救,时至黎明时分,患儿病情已转稳定,他才离开。还有:1990年,同村陈某某之子,二岁,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经处理未见好转,急需送县医院救治,家属请了辆近报废的农用车,他不顾劳累护送,车行驶至上波路段翻下了五米深的坑道,受了伤,换车后他继续护送患者到县医院,回家后他却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不能翻身,后经拍片方知肋骨骨折。再有:1994年7月河口村民陈某某请他出诊看病,由于陈亚任两天前患“急性胃肠炎”身体还很虚弱,又遇数日前连续暴雨,通往河口村庄4公里的简易公路已被冲废,无法行车,带着疲惫的身体行走在坑坑哇哇,满是粘泥的道路上,来到患者家里,给患者诊疗,家属看他脸色苍白,满头大汗,得知他患肠胃炎还未完全恢复,仍坚持看病送医,激动不已,直称村民的好医生。

 

 

在农村卫生所一般没有病床,经常是送医到家,随着人口的老年化,中风患者屡见不鲜,后遗症一般都是在家锻炼,慢慢康复,这时就需要经常给于随访、跟踪、检查、治疗,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尽量争取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如:许坑村民陈某某,五年前患“脑梗塞”住进平和县医院,经济难支,一星期后出院,瘫痪在家的床上,他每天翻山越岭,上门服务,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终于又站起来了。

 
 

   诸上所列,不胜枚举。本该享福之年,他却毅然留在漳汀,服务村民,继续实践“悬壶当济世,俯首甘为牛”的宗旨,被连续5年评为“芦溪镇优秀乡村医生”。他说:“漳汀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是漳汀人民的儿子,漳汀人民需要我,我将继续当漳汀人民健康的保护者。继续参与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到老有所为、奉献余热、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