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长乐乡 > 正文

小桥依旧在 百姓存感念

作者:罗奇伟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6-05-16
编辑:长乐宣委 点击数: 字号:

前清进士、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的曾萼,晚年退隐平和县长乐乡农家村,在农桑寮居住16年,主持修建了两座石板桥,一座在横家田自然村的水口,一座在农桑寮自然村的水口。虽历经两百多年,两座石板桥保存完整。

农桑寮被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环绕。在小溪流经农桑的水口处,笔者见到了曾萼修建的石板桥。桥宽1.5米左右,长4米左右,由五块条石搭架在两边突出的条石上构成,右岸边连接着三块横着并列的条石,具有引桥的功能,既简洁又实用。横家田村的石板桥结构也大致相同,只不过桥略长,约5米多。

据了解,农桑寮村民大多居住在溪的左边;溪的右岸,有一条小路直通秀峰乡坪洄村。当时坪洄村人口多,有古渡口、邮铺,属于区域中心。农桑寮村人要到坪洄村去赶集、走亲戚,得涉水而过,很不方便。而横家田主要联络的是长乐乡联三村。两座石板桥都是农家村通往外界的进出口。

因为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不知两座桥哪座先建哪座后建,当年曾萼退隐来到农家村,是先去横家田还是农桑寮,谁也说不清楚。公元1721年,曾萼出生在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1751年,曾萼考中进士,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在将近三十年的为官生涯中,退休前曾萼被封为“奉政大夫”;曾萼为官清廉,重视办学,著有《咏归集》和《易卦阐义集》。

曾萼本是九峰镇黄田村人,退隐时为何没有留在他出生的地方,而来到20多公里外的长乐乡农家村呢?据了解,当年曾萼归隐时,九峰是平和县城,黄田村离当时古县城九峰镇只有几里路。由于官场应酬往来,繁文缛节不少,为躲避应酬,曾萼选择了“告归从养”。乾隆五十二年(1781年),曾萼携眷搬家,来到了农家村,在这僻静的小山村过起退隐生活。

从1781年到1797年,曾萼在此居住了16年,他所修建的两座石板桥,只是曾萼人生里程很小的一个举措。现在这两座桥,已经没有当年实际功用,可它们的存在,让许多岁月重新闪回。如今,农桑寮居住有400多人,他们都是曾萼的后裔,传到第11代。生活在农桑寮的曾萼后代裔孙,他们不管是在村里耕田种植,还是在外谋生创业,始终遵循着曾萼的遗训——清廉公正、持家有道、勤奋好学、为人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