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卖身契上知身世 76岁老人续亲情

作者:罗培新 通讯员 林慕理 张崇真 实习生 石皓 文/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6-01-2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卖身契

 

本报讯(记者 罗培新 通讯员 林慕理 张崇真 实习生 石皓 文/图)“叔叔,最近天气很冷,你得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别感冒了。”昨日上午,又接到平和县文峰镇侄儿打来的问候电话,蔡训卿感到心头暖乎乎的。而这样的温暖,得从他几年前从卖身契上寻找身世,再续亲情说起。

蔡训卿老人说,他原名叫蔡训经,1960年参军后,改为现在的名字。养父蔡主权和大伯也都是爷爷蔡振勲收养的。养父婚后无生育,于是抱养了他。不幸的是,没过两年,养父因一场瘟疫过世,养母改嫁,他只得跟着爷爷到厦门的曾厝垵,跟着大伯蔡主荣生活。

1969年,蔡训卿从部队退伍,成为厦门锻压厂工人,直至退休。他的大伯去世前,将一张“卖身契”交给他。“将年仅六岁的亲生第二子林若卖给蔡主权为儿子,经面议定身国帀壹万元正,当即改名蔡训经,日后生子传孙,永作蔡家后裔……”手捧着落款于1945年9月的“卖身契”,蔡训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根据“卖身契”的记载,蔡训卿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的原名叫林若,在家中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林屋,是平和县文峰乡井洋保甲桶楼人。林若6岁时,由于当时林家家境不顺,生计难以维持,林屋经一位林门张氏介绍,将林若卖给泉州惠安县山后乡人的蔡主权为儿子。此后林若改名为蔡训经。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训卿萌生了寻亲的念头。他从“卖身契”上的地址入手,并请教了不少人,弄清文峰乡井洋保甲桶,就是现在的文峰镇文洋村。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天,蔡训卿在妻子的陪同下专程前往文峰镇。他找到一位对本地事情较为熟悉的老人,一说出“林屋”和当年到当地传教的“蔡振勲”这两个名字,老人连声说认识,并了解当年林家的卖子之事。在老人的带领下,蔡训卿终于找到“生家”的哥哥。亲人相聚,兄弟俩不禁老泪纵横。

从那以后,蔡训卿就多了一个家。每年,他除了到惠安山后蔡氏祖庙祭祖外,还到平和文峰参与祭祖。侄儿盖大厝办喜事等,必定邀请他回家住几天。今年元旦,蔡训卿还回文峰的老家,和侄孙辈一起快乐过年。他和侄儿们商定,今年清明节,他要回来给亲生母亲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