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霞寨土楼 藏风聚气秀山乡

作者:林南中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5-11-10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清溪楼

聚德楼

聚德楼内祠堂上的木雕

西爽楼

余庆楼

永平楼

朝阳楼

霞寨位于漳州市平和县中西部,是典型的山区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霞寨风格”的风俗习惯和建筑特色。霞寨自古有“四乡”之称,“四乡”指的是大坪、小坪、下寨、黄庄。居民大都为元至正年间从永定及南靖一带迁徙而来,姓氏中主要有黄姓、周姓、卢姓、庄姓等。受祖地文化的影响,土楼这种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在霞寨生根发芽。据调查,霞寨现存土楼40多座,有圆楼、方楼、方形圆角楼、椭圆形楼、雨伞楼等多种类型,内部建筑形式大多为单元式,有的则为单元式与通廊式混合。

霞寨土楼的建造十分讲究风水,土楼多设于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楼前没有水流的地方,则采用人工的方式挖掘风水塘。霞寨土楼楼体庞大,有的一座土楼就是一个村寨,有的则三五成群,错落有致。霞寨土楼承载着岁月的烟云,记录着一代又一代霞寨人的兴衰,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活气息。

钟腾,一村三土楼

钟腾村位于霞寨西部山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氏后裔黄国梁进京参考,以大刀绝技“魁星踢斗”获辛丑武科榜眼。为表其功,乾隆皇帝特拨巨款在钟腾建造了宫殿式府邸榜眼府。在榜眼府周边,还错落矗立着朝阳楼、永平楼和余庆楼三座各具特色的土楼,成为钟腾村的又一景观。当地人说,三座土楼中朝阳楼谓之天,余庆楼谓之地,永平楼谓之人。天地人和,天长地久,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三座土楼与榜眼府互相呼应、相映成辉。

朝阳楼青砖黑瓦,内外二环,高二层,外环随地势起伏略有抬升,呈雨伞楼形。内环院中为祖祠。门外还有三对旗杆石。分别为黄国梁获武秀才、举人和榜眼时立。朝阳楼的正门并没有书“朝阳楼”三字,而镌刻“世大夫第”四字。从门匾上的落款“乾隆庚戌岁吉旦奠邦敬题”,可以判断土楼建于清乾隆庚戌(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或在此时重修。

永平楼位于村中央,据推断建造时间约在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之间。永平楼楼体虽在,但损毁严重。楼门上门匾已经失落,边上隐约可见有文革时期的“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字。根据现存楼址判断,楼为椭圆形单环二层单元式土楼。

余庆楼是座方形圆角楼,为三层单元式。该楼设有大小两座楼门。正门上石匾镌刻有“余庆楼”三字,落款是“嘉庆丙辰,端月吉旦”,嘉庆丙辰,为清嘉庆元年,由此判断余庆楼应建于1796年。据说余庆楼原先一楼到三楼都有一道跑马廊道,清朝末年因大火而烧毁。

西爽楼,一座土楼就是一个村寨

西爽楼位于霞寨镇西安村,始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楼前是宽大的石埕和作为风水用的半月形池塘,楼内天井房屋层层叠叠,巷道纵横交错,一座楼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村落。

西爽楼楼长96.8米、宽81.6米、高15米,共4层。土楼坐北向南,分设东、西、南三门。全楼共有房屋76间,祠堂6座,祠堂分两排,每排3座。祠堂与祠堂之间呈现“廿”字形的巷道,每座祠堂正面都有较大的前院,其余三面是窄窄的巷道。楼前石埕长86米、宽17.7米,埕前半月塘最宽处可达30米。这处大型的方土楼在现今最大方土楼庄上楼未被调查出来前,曾经被认为是福建省最大的方形土楼。

西爽楼楼体虽在,但损毁严重,四面墙体倒塌得只剩下一面,因年久失修,曾经宏伟的单元式方楼已是岌岌可危。现楼内的居民已大多搬走,只剩寥寥几户还住在里面,土楼的保护现状堪忧。当有一天西爽楼轰然倒下时,我们便只能在照片中回忆起这座土楼的风景。

诗书传家聚德楼

聚德楼位于霞寨镇大坪村,当地人称旗杆楼。聚德楼是大坪黄姓始祖第十四代孙黄逊敏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始建,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方才落成。聚德楼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内设24个单元及3间祖祠,楼高4层,一二层为单元式,三四层为通廊式。

相传聚德楼主人黄逊敏由附近西安村的西爽楼分衍过来。聚德楼建成后,楼内黄氏子孙秉承先祖“孝道”“重教”的传统美德,因而楼里出了不少获得功名的人。先后有黄云卿、黄兆昌考中进士,黄纶柒、黄錞、黄然、黄国仙、黄时雨、黄炳章获得文武举人。为了弘扬祖德,族人特意在楼门前竖立了9座石旗杆以示嘉勉。每一座旗杆背后都有一段聚德楼内黄氏先人勤奋苦读,夺取功名的故事,因而土楼也就有了旗杆楼的美称。文革期间9座旗杆被毁,近年,黄氏后人又在聚德楼大门的两侧恢复了这9座旗杆。

走进聚德楼,还能够想象它往日的繁盛。面对大门的西面祖祠,梁上老木雕件十分精美,祠堂上悬挂有《峭祖训诗》,体现大楼里诗书传家的遗风。

清秀典雅清溪楼

清溪楼位于霞寨镇村东村东古洋,又名东古楼、铜鼓楼。土楼为大坪黄氏十四世祖燕贻公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所建,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清溪楼为单元式与通廊式混合形式的土楼,楼高四层。楼内正中设祖祠,祖祠两边分36个单元。一楼36个单元每间设有通道走廊,左邻右舍之间可以相互串门;三、四楼的房间外为通廊。这样的设计既适合小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又满足了整个土楼大家庭之间互相联系、互助互敬的生活需要。

清溪楼设计独具匠心,土楼秀丽典雅、优美壮观,是土楼大家庭里少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精美土楼。早在半个世纪前,平和画家郑昆松便将清溪楼的倩影用水彩画的风格展现出来。

清溪楼已经修复完整,但却大门紧闭。据了解是早几年开发商在整修过程中将许多古宅里面的屏风和其他物件换成新古董,事后村民与开发商发生矛盾,最后改造方案迟迟无法实现,目前处于闲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