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平和山边村:传统村落人文荟萃

■李志甫举起反元义旗,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 ■清道光至同治35年间,“举人府”3人中举

作者:马乔 赖金才 文 林何新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5-11-10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35年间3人中举的“举人府”——“培荆山房”

11月3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平和县坂仔镇山边村榜上有名。什么样的村子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呢?笔者利用周末专程前往探访。

山边村由下山边、顶山边、埔尾、岩前四个自然村组成。清乾隆时属宝鼎约山边社,乾隆后期划入琯溪约(即今天平和县小溪镇),民国22年(1935年),山边村改隶属于坂仔。山边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早在平和县还叫南胜县的元朝时期,今天的山边村埔尾组就出了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叫李志甫,又名李胜。元朝至元三年(1337年)6月,李志甫率领一帮农民在九牙山竖起义旗反元。当天就攻占南胜县衙门,紧接着就长驱直捣漳州府。当时的龙溪守将搠思监一战就败在李志甫手下。另一守将萧景茂只好据观音山之险顽抗,但亦战败被执。起义军攻破漳州城,杀长史晏只哥、同知郑晟、府制喜春令等。元统治者为之震骇,急调江南行省平章别不花统领闽、粤、浙、赣的元军精锐前来镇压。面对强敌,李志甫义军英勇奋战,元军累战累败。为挽回败局,别不花起用熟知当地情况的邻村人陈君用组织地方武装夹击义军。经三年顽强抵抗,到至元六年,义军伤亡惨重,给养也陷入困顿境地,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李志甫率少数强悍军卒,退守坂仔隔壁乡镇的高坑霄岭乌泥洞。后被熟悉当地地形的陈君用偷袭乌泥洞,义军猝不及防,大败。李志甫被射中左臂,被陈君用所杀。持续三年的反元起义这才宣告失败。

李志甫出征前,意料到前途难卜,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来保护乡亲,二来留个念想。措施之一就是行“李代桃僵”之计,把自己说成是畲人。其实当地畲族人极少。他这条计谋,果然保护了许多宗亲免遭杀戮。措施之二就是在村旁种植了十几株榕树,一旦造反失败,留下榕树以教育后人。如今,这片占地数十亩的榕树林长得枝繁叶茂,葳蕤葱茏,近年来被辟为森林公园。

此外,在这个村子的顶山边社,有一座举人府。举人府占地盈亩;灰砖砌墙,瓦片盖顶,属典型的闽南民间建筑;但其面阔三间,深有两进,中有天井,又比左旁的民居显得阔气了许多。举人府后,有十数株樟树、枫树、榕树、柯树葳蕤繁茂,树的躯干得两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树高数十丈,举人府几乎完全笼罩于这一片茂密的绿荫里。

举人府院门虽不大,但门楣上留有“培荆山房”的名号。“荆山房”既是府第主人对自己居所的谦称,又暗寓命名者的远大志向。“山房”是谦谓,但谦谓只是入世的一种姿态,并非房主志愿的写照。中国名山大川,华夏名之为荆山者众多,陕、皖、鄂、豫诸省皆有,其中又以湖北之荆山名气更大,因为有典。湖北荆山有典两个,分别叫“荆山楚源”和“卞和献玉”。“荆山楚源”说的是春秋时楚先王熊绎与荆山人披荆斩棘,使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壮大成“春秋五霸”;“卞和献玉”记录的是后来成为秦始皇开朝玉玺的“和氏璧”的发现人卞和,把在荆山抱璞岩发现的绝世玉石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因所献乃璞玉不为常人所识,于是被楚厉王、楚武王以欺君之罪,分别砍去左右两只脚。就是楚文王开始也不识卞和的大礼,见卞和为此把泪哭干又泣血为泪,这才引起楚文王的好奇,下令凿开璞石,终于得到稀世珍宝“和氏璧”。由此不难悟到,“荆山楚源”与“卞和献玉”暗合了求取功名之人的志向追求。至于在“荆山房”之前加上一个“培”字,那意思并不难懂。

举人府的主人是坂仔心田赖氏十九世赖行达、赖行进和二十世赖传纶。赖行达与赖行进是亲兄弟,赖行进与赖传纶是父子。据道光版《平和县志》和民国初年手抄本《心田赖氏历代前程总录》记载,赖行达、赖行进和赖传纶在前后35年间都中了举人。赖行进为清道光壬辰科(1832年)举人,中举后任邵武府教谕;赖行达为道光丁酉科(1837年)举人;赖行进的儿子赖传纶为清同治丁卯科(1867年)举人。据查,赖传纶之后,坂仔就再没有人中过举人。

让人兴奋的是,在今天的坂仔还留有不少与赖传纶有关的文字。距坂仔林语堂故居不足百米的曲远楼,楼联就是赖传纶的手笔“曲水环带举家共饮长生水,远山朝拱一门共享永寿山”。另外,在世界级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亲撰的《平和基督教会史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因至诚界定邱厝荒秽之地,建筑圣堂,敌人不许,寻衅痛打林郴、林弼,死而复苏,赖家孝廉出而和解之。”这段话说的是坂仔教会想在邱厝坟建教堂。当地的佛教徒不让,将教会骨干林郴、林弼两人打得死去活来,后来由举人赖传纶出面斡旋,教堂才得以建成,“赖家孝廉”,指的正是赖传纶,明清两代孝廉亦指举人。这件事足见证赖传纶在坂仔的名气与威望。

☉马乔 赖金才 文 林何新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