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热心慈善事业的清末商人朱庭秋

作者:赖小军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5-09-15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朱庭秋,生于道光庚戌年(1850年)10月14日,平和朱氏第十七世,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朱庭秋本是九峰澄溪人,自幼被长乐建三村霞翰的朱氏先祖抱养。长大后,朱庭秋学做挑夫,挑着本地的白土洋(白色土布)到九峰,在九峰染成绿布后,再挑往广东嘉应(今梅州)一带售卖,然后用卖布的钱在当地买红麯,挑回漳州平和等地出售,以此谋生。朱庭秋常年奔波在路上,生意做大后,却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投身于慈善事业。

诚信起家。生意刚起步时,经常去广东省兴宁县进货。一次,他到兴宁县的一个老掌柜那儿进货,老掌柜生意很好,忙得团团转,结果把一整筒白银丢在朱庭秋面前的红麯缸沿上,朱庭秋没有将白银收入囊中,而是一直代管那筒白银,直到晚上商户散尽,再将白银交给老掌柜,并因此耽误了回家的路程,老掌柜非常感动,主动提出以后只要是朱庭秋要进货,可以雇别人凭朱庭秋的纸条来进货,一季度或者一年再结算一次,甚至货卖好了再来结算也行。朱庭秋因为诚信可靠,得到了广东兴宁大商户的信任,可以无本经营,还取得了福建漳州等地的红麯经营代理权,生意由此越做越大。

慈善扬名。经过悉心经营,他很快成为九峰、长乐一带颇有名望的大商户,他一辈子在路上跑,对道路交通的困难深有体会。因此,当他做红麯生意有了积蓄之后,不纳三妻四妾,却乐于慈善事业。一是为周边的乡村铺设石板路。路程涉及福建和广东两个省份,并在每一条路上造一个凉亭。据朱氏后人估算,朱庭秋资助铺设的石板路有8条,以建三霞翰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大约长达30公里。为周边百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热心本村的私塾教育。在自己建的四角楼旁边建造一座小的四角楼作为学堂,从福塘聘请私塾先生,免费为周边村子的孩子提供读书机会,一些特别穷的孩子还可以免费在学堂吃、住。三是兴修水利。朱庭秋所在村和临村交界处有一条水沟,由于原本没有用石头衬砌沟沿,泥土经常崩坍阻塞,影响农田用水,朱庭秋出钱叫人在村口建一道石陂,沿沟渠衬砌石头,长达一公里。此举使一年四季水流畅通,极大方便了两村的农田用水。

由于他的善举,晚年被国民政府任命官章史臣之职,当时的县长朱念祖还在他的四角楼大门上亲笔题写“福善楼”,以此表彰他的慈善功绩。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峥嵘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朱德、朱积垒、张鼎丞、王直、熊兆仁等都走过这些石板路。这些石板路有的到现在还在,有的则因为解放后修大路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