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山格镇 > 正文

山格米市街:因庙兴起 邻里为善

作者:黄朝阳 汤绍平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4-12-23
编辑:山格宣委 点击数: 字号:

山格镇山格村位于九龙江西溪上游,因有水路直通漳州,市场经济较繁荣,几百年来就是圩集要地,赶集日逢四逢九,集镇街道有后街、圩仔尾、庵空口、米市街和新兴街5条,上世纪80年代前各色店铺集中在新兴街、米市街,农副产品摆摊在街旁,一派繁荣。今天我们来听听街坊邻里关于米市街的记忆。

【记者 刘小婷:今天我们来到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这条不到五十米的古街叫米市街,顾名思义就是卖米的街道,从简单的摆地摊到林立着骑楼风格的店铺,这条古街历经了150多年的历史,人们从这里买米不仅仅是带回家吃,更多的是供奉坐落在这条街上的庙宇,可以说这是一条因庙兴起的古街。】

据当地村民介绍,米市街最早建于清末年间,东接山格慈惠宫,西临一条无名大溪边,街上早年主要经营大米、糖、布匹等生意,大多为摆摊经营。民国16年,扩建为长72米、宽6.7米的米市街,路面皆为混凝土结构,街道两侧建骑楼式双层土木结构商店,有店铺超过30家。在长住于此的黄文甫老先生看来,这条街的兴起源于乡民诚心向善。

【米市街住户 黄文甫:这个庙(慈惠宫)以前是建在河滩上,是先有庙才有街,这个庙周围荒芜人烟,所以附近村民来这边进香时候,没地方吃,庙里要煮给他们吃,这一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离这里远的农民,就挑米来这边卖,形成一条街,叫米市街。】

山格慈惠宫,当地人也叫它大众爷公庙,始建于北宋,原名马溪岩,有上千年的历史。米市街形成后,随着进香乡民的增多,沿街摆摊的商贩和品种也与日俱增,不过仍以大米为主,大部分供往慈惠宫。

【米市街住户 黄文甫:(后来)说外面的人到这里来买米,再到庙里添,它有一个斗,看是添三斗还是几斗,拿去倒进去,以前有一个桶可以收集,就是这样。】

米市街东面有一个渡口,是当时通往漳州的主要水路,加上慈惠宫庙会唱戏,这里俨然是孩子们的天堂。在74岁老人吴赖海的记忆里,这条古街上的玩意儿很潮很新鲜的。

【村民 吴赖海:这个庙七月十九庙会就很繁华,这里会卖很多小朋友玩的东西,大人的也有,有个西洋镜,西洋镜大概就这么高,两米多长,就这样看,很有趣,一边打鼓一边唱一边看,是那种玻璃镜一边拉,一幅幅的,就是讲故事,这里最热闹了,就是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很多,也有水浒传,武松打虎,就是这样的故事,很好玩,那时候就相当于现在的电影,土电影。】

老吴说,和小伙伴们在看完西洋镜还能看唱戏,偶尔还一起到街上一家糖果店里偷点糖点吃,乐趣无穷。

【村民 吴赖海:那个麻枣,就是用芋头跟糯米这样揉一揉,小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它(东西)晒在外面,外面晒很多,小孩子就拿一个回家,烤一烤就这样吃,当时没有什么好玩的。】

老吴所说的糖果店就是林达文父亲经营的,在老林看来,当时的米市街很热闹,五日一圩,两边摊位摆得满满,来往行人水泄不通,在街上卖糖,生意很红火,一家小店能养活一家老小。

【米市街原商户 林达文:我们兄弟姐妹出生的时候有十几口,每到七月份的时候都要叫人家来帮忙,十几个人还不够用呀?还不够用。】

老林一家在米市街开店已有90多年了,他说,或许是因为连接着庙宇的缘故,这街上的商贩善良正义,邻里互帮互助。1945年,当地土匪经常出没米市街抢劫、绑架,因此商家之间更加惺惺相惜。

【米市街原商户 林达文:有一次土匪抓了一个面店的,叫阿开的人,有人就求情,我爸也说,人家做生意的,赚钱的,抓人家有什么用,结果连我爸也给抓走了,抓到那边,过去到圩尾,有一个老人在扫街道,说人家是做生意的,是善人,被开枪打死。整条街就是大家互相帮忙,要赎我父亲的六百块银元,也是朋友帮忙(凑)的。】

如今,老林家的老店铺已经被拆了,随着商业中心外移,米市街也冷冷清清,现在的米市街只有几个肉摊还算有点生意。破碎的砖瓦、略显残败的墙壁以及陈旧的店铺,每每看到这些,当地村民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回忆常常在脑海里泛起阵阵涟漪。

【米市街原商户 林达文:有时回忆一下当时在街道上买东西,就是以前旧的东西,比较热闹。】

【村民 吴赖海:当时最多的时候有七台戏一起演,会怀念吗?会啊,怀念时间过得很快。】

记者手记:平和山格米市街不长,短短不到50米讲述数上百年的历史。在那个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岁月里,这街上的一块花生糖便是甜蜜,一面西洋镜便是电影,快乐很简单,回忆却很惆怅。走进周边巷陌,古旧的遗迹昭示着曾经的繁华。山格村人说,其实在几十年前,这里的人流依然很多。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这条上演着商业自发演变进程的老街,在静静等待着下一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