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榜眼的溪流

作者:黄水成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4-08-11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这些年,没有哪条溪流能像霞寨钟腾村榜眼府门前那条溪流让我牵肠挂肚,原本是非亲非故的一个地方,说起来连自己都有些不信。

  记得第一次到钟腾村采访时,从桥上看到这条溪流被各种垃圾堆满,还没被水冲走的烂柚子、煤渣、烂菜帮子、碎纸屑、纸尿裤、卫生巾,什么东西都有,溪流装下一个村庄生活过的所有细节。沿溪岸边杂草丛生,原本是村庄最美的景致,却成了公共垃圾场,原本是条清澈的涓涓细流,让人一下感觉到它的羸弱不堪,看得出,再发展下去,它就是一条地道的臭水沟了。看得我直摇头叹息。

  山是生命的屏障,水是生命之源。这样一条溪流原本是村庄的命脉,我相信,这里的先人刚来这里定居时,一定是先看中这里依山傍水的栖居环境,从此停下迁徙的脚步,鼓动族人一起沿溪开荒种田,伐木造屋,在这片土地上生儿育女,使一片荒野变成一个族人的村庄。对多少南迁的客家族群来说,选择一个长久的定居点,它考验一个族群的智慧与眼光。一个好的定居点,一定要替子孙万代预留战略发展空间的地方,否则就是一个没有前景的地方。只要看清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先人为何都喜欢选择依山傍水而居,多少村庄无不如此,它讲究的就是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发展环境。也可以这么说,是这条溪流的存在,使之诞生了这个村庄。这条溪流从双尖峰起源算起,到国强汇入花山溪,短短十多里里程,沿途聚集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它,它不直接关乎谁的收入,更不直接关乎谁的生死。但它关乎村庄的将来,甚至是所有人的将来。看了这满溪花花绿绿的垃圾,我觉得这条溪流生病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地开发殆尽的时候,它就干涸了,只剩下一条发臭的河床。

  这个村庄的黄氏族人,原本是从相隔一座山的大坪村迁入这里开基,至今不过五百年历史。我想象着五百年前村庄的样子,那一定是山地葱茏,一片郁郁葱葱景象。几间瓦房沿溪而建,山坡上顺势而下的连片梯田,四季炊烟袅袅。这条发源于双尖峰的溪流,给村庄带来无限的生机。晨昏之际,溪边一定常有妇人到这里洗衣淘菜。那时的溪流应该比现存流量要大上许多,溪水也定是清澈而冷冽,或许劳作回来时,掬把脸后,还可以捧水饮渴。那时溪水说不定比现在的矿泉水还干净。这条溪流之于这个村庄的重要不言而喻,有了这条溪流,村庄就变得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一切都活了!

  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什么样的族群,历来山川大泽之乡都是藏龙卧虎之地。二百多年前,漳州市唯一的武榜眼黄国梁就诞生在这个村庄。童年时的黄国梁一定常来这溪里玩耍,或许是约上三五玩伴一块来小溪里摸鱼摸虾,或许还常赶着鸭群来溪里戏水,或许在盛夏时还带头到溪里来游泳,一条溪流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游乐场。这条溪流留给黄国梁的是充满美好的回忆,后来他到京城为官的日子,溪流也是他最常回忆的美好景致。于是乎,他遥呼族人行动起来,沿溪两边都用大石头高高砌起,还种上各种绿化树,溪边至今还存活一棵龙眼树和两棵木笔树,这两棵木笔树就是最好的见证,此树以前只有京城才有。每逢开春日子,一树雪白开满枝头。这两棵木笔树寄托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它让游子的思乡有了更具体的可感细节。但他绝不会想到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后人把它糟蹋成这个样子。

  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是现实的,谁也不会对一条溪流生出无端的感慨,各家自扫门前雪,谁也不会管门前溪流是否清如许,图一时方便,大家都竞相倾倒:谁家老人走了,他留下的衣物被褥甚至床铺,一股脑儿扔到溪里;谁家垃圾桶满了,家里丢弃的坛坛罐罐,还有使用过的化肥农药袋子、瓶子,所有花花绿绿全都倒进溪里;加上村庄不断建设,各种建设垃圾也全倒进溪里,把河床一再垫高。尽管每次山洪会冲走大部分垃圾,但还是会留下少量垃圾淤积。一条清澈的溪流就这样变成像一条臭水沟似的。那次,曾亲眼见一个村民挑一担瓦砾走到溪边,他正要倾倒时被我当头喝住,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把那一担垃圾全倒进溪里,看得我目瞪口呆。为何村里正在进行家园整洁,他们还一边往溪里倾倒?看来要改变一个村庄的面貌容易,要改变人的意识很难。

  好在有人站出来了。几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这个村庄进行了几次大范围的整治,沿溪两岸进行了绿化,建了公园,修了河堤,把溪里的垃圾清理干净,这条溪流终于有了昔日的影子。但这还不够,我多次向村支书建议,沿溪要修建三公里的绿化走廊,让溪水清得像一面镜子,天天照着乡亲们的心灵。这位年轻的村支书也正有此意,正在着手进一步规划村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