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小镇蝶变——将乐县万安镇小城镇建设探索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陈亮 通讯员 沙观球 文/图 来源:东南网  时间:2013-07-18
编辑:林瑞玲 点击数: 字号:

 

 

万安镇翔安小区,白墙青瓦的徽式建筑令人赏心悦目。

东南网7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陈亮 通讯员 沙观球 文/图)

核心提示:将乐县万安镇曾是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山区乡镇,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万安科学规划、以人为本,让百姓乐享小城镇建设带来的实惠,推动了当地农民向城镇居民的成功转型,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7月6日,福银高速公路如银蛇般往西穿行至将乐县万安镇,路旁千亩紫薇花竞相开放,红的、粉的、白的,姹紫嫣红。隔路,是一排排整齐的果蔬大棚,面积达1500亩。沿着高速互通口往镇区走,干净整洁的道路旁,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一栋栋崭新的小别墅,还有那飘香的番石榴迎风招展。适逢周末,一群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正在这里寻觅美景……

如果时间回到三年前,万安还是个不足为外人道的普通山区农业小乡镇。而如今,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万安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镇要怎么管等关键问题,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镇口,金森公司近千亩的紫薇开得正艳。

抓住契机,高起点规划建设

万安镇位于将乐县北部,距县城27公里,是该县北片几个乡镇的中心,福银高速公路在此通过并设有互通口,交通便利。

早在2005年,作为三明市5个县域次中心之一的万安镇已经开始谋划小城镇建设。“但由于自身资源条件所限,环境承载力较低,又缺少成片工业用地,多年来一直难以突破。”万安镇党委书记吴健成告诉记者。

2010年特大洪灾后,将乐县利用灾后重建契机,在万安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面对土地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商业环境不足的困境,万安镇制定了走生态农业道路的长远规划,并着手进行土地整理和镇区建设。

镇里以统规统建方式推进翔安、新安2个小区建设,桥头小区则以统规自建的方式拆旧建新,目前已基本形成。近三年来万安新建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全镇建筑风格初步实现了统一。逐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组建环卫队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建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230吨,收集率达到88%,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留足绿化空间,兴建公园、修建休闲步道等。目前,仅集镇绿化面积就达4万平方米。

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功能完整、设施完备的小城镇,高达3个多亿的基础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一方面,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合理整合各种项目资金,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保障。

“最近这四年,中央和省、市、县三级政府大约有2个亿资金投入我镇,我们把这些资金整合起来用,绝大部分用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吴健成说,另一方面,镇里进行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2010年成立了万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土地开发和投融资,按规划进行土地收储,逐步完成了公共设施的布点后,地价得到大幅度提升,再将公司利润继续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利用。

万安还放手一部分公共工程项目,如将河道清理承包给民营企业,企业靠清理河道制砂石料获取利润,政府也大幅减少了投入,河道治理变得事半功倍。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出资改善住房条件,加快了集镇面貌的改变。

 

 

村民在利农集团的果蔬基地务工。

培育产业,带动人口聚集

房子建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人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

全镇只有1.03万人口的万安,原本有近一半的人在外务工或经商。自2010年以来,已经吸引镇区以外村民及邻近乡镇2000多人来镇区积聚,一方面是由于万安北片的“门户”位置,更主要的还是镇里大力引进金森和利农两家上市企业落户。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万安的紫薇基地打造成全国性的大型紫薇产业基地。”金森公司紫薇基地经理宋德龙说,万安优美的生态环境,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吸引金森公司2010年到此建立基地,其中,总投资2600多万元的1000亩紫薇基地已竞相开放。

“万安现在很漂亮,新房子也建好了,只要有活干,我们宁愿在家里,不再出去打工了。”村民李林说,之前,夫妻俩都在上海的超市里帮人看店,一个月工资也就3000元。去年春节回来后李林就没再出去,今年开始在金森公司里帮忙种树,一人一天能挣100元,还能照顾7岁的儿子上学。

36岁的黄禄荣,现住在翔安小区。他原本是附近安仁乡上坡村人,2010年家中受灾,他和村里30多户村民选择搬迁至万安镇安置。

“万安这边3层别墅一共270多平方米,光建房补贴就有8万多元,又在高速公路口,离老家也近。”借助万安大发展的契机,他也做起了苗圃工程生意。“金森是大公司,有时候我的绿化苗也借助他们的销售平台,平时还会请教一下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如今,黄禄荣在万安发展蒸蒸日上,到今年已经建成30多亩的绿化苗木基地,苗圃生意还做到了江西。

“在利农公司的蔬菜基地,平均每人年均务工收入就有2万多元。万安村里参与土地流转的500多户农户一年还能有130多万元的田租收入。”吴健成告诉记者,目前,仅利农和金森两家公司已经吸收本地劳动力300多人,待完全达产,能容纳1000多人就业。日前,万安镇与广东温氏集团已签订合作协议,预计年底就能入驻建立养殖基地,将进一步带动人口聚集以及产业发展。2012年,万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83元,同比增长14%。

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大大提升,如今的万安已经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热土。今年4月,万安镇被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创新管理,做好引导服务

基础设施建好了,人口逐渐积聚,如何依据新的情况创新社会管理,是决定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与小城镇建设同步,万安三年来持续根据新的情况探索如何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比如对于首次出现的社区,具体到日常卫生管护都制定出详细的规则制度。诸如推行垃圾分类回收、门前卫生三包、绿地认养管护制度。

“平时只需三五天一次拔除杂草,浇浇水、施施肥。做好了自己家门口也好看不是,年终说不定还有奖金呢。”小区住户林秀英乐呵呵地说。不仅认养了绿地,林秀英还受雇于镇里,成为翔安小区的保洁员,一个月能领800元的工资。

翔安小区党支部书记张流发介绍说,如今,小区里100多户居民门前的绿地都已实现各自管护,树立了认养牌,所有公共绿地由各个部门进行分块认领,镇里统一提供管护所需各项费用,年终再进行评比并进行奖励。

“我们坚持硬件投入靠政府,软件管理靠自治,充分调动居民进行社区管理。”吴健成说,镇里为各项公共服务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发动群众进行卫生管护等公共事务,事情虽小,却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镇里减轻了不少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由万安最先实施的关注留守学生的“幸福成长”工程,如今已在全省推广开来;镇里还创建了关爱妇女平台,成立了夕阳红理事会,设立将乐北部片区创业就业中心,搭建农民增收平台。在这里,无论是老万安人,还是由外地迁入的新万安人,都平等地享受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一项项具体举措,让镇里的百姓切实享受到了实惠。

政府建好了平台,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为城镇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几年的努力,万安镇逐渐实现了生产方式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生活方式从农村村民向现代城市居民转变,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中的亮点。

科学谋划是关键

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因自身资源条件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小城镇建设并没有一条固定的道路可走。由于交通条件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山区的小城镇建设面临着先天不足,迫于发展压力,不少地方在此进程中沦为低效产业和污染工业的转移地。

将乐万安作为一个山区小镇,从受灾前的传统农业乡镇转型到如今初具规模的生态农业乡镇,仅仅不过3年时间,这期间除了各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张科学的规划蓝图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万安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停留在建几栋新房子,把人从高山村、偏远山村搬下来安置;也不是急切引进工业项目,解决一点就业,增加一点财政收入。而是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利用自身县域次中心交通便利的优势,在规划之初就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发展生态农业之路紧密结合,积极引进符合自身条件的设施农业、绿化苗木产业等,从而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万安推动土地流转的同时,将大部分农民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就地促成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并在管理方式上积极探索新路子,实施“幸福成长”工程,搭建老人、妇女关爱等平台,让当地百姓切实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和改革的红利。

百姓居有所安,业有所就,生活有所保障,这样的小城镇才能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