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城市建设 > 正文

厦门城市发展留下"厦大印记" 科研成果融入生活

作者:本组文/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本组图/记者 姚凡 来源:厦门网 时间:2013-06-18
编辑:林瑞玲 点击数: 字号:

 

 

厦大不少科研成果都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厦门日报讯(本组文/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本组图/记者 姚凡)两个多月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一口气为250多名学生和老师颁发了本年度总计110多万元的奖教奖学金,它们来自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

在厦大的各个院系,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过,有意思的是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云宝看这件事的角度。他说,以前老有人不了解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厦大,认为“水平很高,但贡献不大”。但是,从这些奖学奖教金,可以看到厦大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企业,它们之所以愿意到学校设立奖教奖学金,大多是因为和厦大有科研合作。

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到底能为它所在的城市做什么,江云宝提供的是一种角度。今天,我们沿着厦大几位教授科研的足迹,来看看厦大过去五年是如何履行“厦大是国家的大学,也是福建的大学、厦门的大学”。

架起一座桥梁

厦大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充当高校实验室科研成果和实际运用的“二传手”

六月初,在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落户厦门的消息公之于众后,厦大参与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也随之曝光。

位于软件园二期望海路39号的厦大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简称海西中心),从2001年开始,便借助和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建立的智能图像与信息处理研究室(简称厦大ATR实验室),涉足这一领域。而在2011年我国设立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时,厦大也成为有机会参与这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研究的少数几个高校之一。

对于厦大来说,从思明南路422号的校本部,到软件园二期望海路39号楼的厦大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是一条探索厦大更好地为厦门、为企业服务的希望之路。

几年前,厦大买下软件园二期的这幢六层楼。2009年,厦大ATR实验室把工程部从厦大校园搬到软件园,成立厦大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中心主任、厦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石江宏说,过去很多时候,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高校实验室产出科研成果,距离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厦大科研力量也参与了筼筜湖环境的改善。

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就是要充当它们两者之间的“二传手”。石江宏说,厦大ATR实验室仍设在厦大,它更多是在从事知识创新,即探求未知世界;设在软件园的工程部,相当于从学校实验室的众多成果中“捞金”——寻找那些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的“金矿”,将其“深加工”成可以应用的技术和方案,即进行“技术创新”;最终,这些可用的技术和方案被推送给中小产业企业,后者根据客户需求快速整合各方的技术资源,最终完成“集成创新”。

这一完美的创新产业链,已经“吸引”包括台湾台达电子在内的五家规模制造业企业将研发中心移入望海路39号楼,在厦门软件园构建了一个由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协同创新体。

寻求一种共赢

厦大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教授携手十人小公司拿下9项专利

每当从机场接回客人,穿过成功大道的两个隧道时,厦大材料学院特聘教授戴李宗俨然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布会现场,他的保留节目必定是:“顺道”向客人们解说,隧道里所用的防火涂料就是他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其实,不仅成功大道上的这两节隧道,厦门目前已建成投用的20条总计74公里的隧道,所用的防火涂料,都是戴李宗所在的实验室——厦门大学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市大平工贸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产品。

这些相当于两条环岛路长度的隧道,为什么都用了戴李宗实验室研发的产品?用大白话说,别人家的防火涂料需要涂3厘米,戴李宗家的只需涂2厘米就可以抵挡3个小时大火的燃烧。

在翔安隧道,原设计标准是耐火2小时,作为翔安隧道施工许可认证专家的戴李宗建议将防火标准提高到3小时,这个建议后来被采纳。

戴李宗说,事实上,隧道的防火涂料并非是为了“防火”——火一旦烧起来,任何涂料都无法防。判断防火涂料的好坏就是要看它的耐火性——在建筑坍塌之前,它能坚持多久。

不仅在隧道,位于环岛路会展片区的两岸金融中心的那幢钢结构大楼,用的也是戴李宗团队研发的“超高层钢结构建筑防火涂料”——自从美国“9·11”事件之后,超高层建筑的防火涂料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戴李宗和厦门大平工贸有限公司的合作,源于2001年。当时,戴李宗还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戴李宗坦言,最开始时,他并不热衷——这家位于厦门港的企业太小了,只有十来个人。但是,架不住企业的诚心,他们走上合作道路。

这家小企业给这位大教授打开了另一片天地,这是当年的戴李宗始料不及的——他们合作拿到了隧道防火的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防专利,还参与制定中国隧道防火标准,现在这家企业也发展成为自有3万多平方米厂房的高新技术企业。

实现一种价值

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团队:为政府制定会议规则,避免“文山会海”、空话套话

在戴李宗忙着为厦门的隧道、高层建筑涂上防火保护层的同时,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卓越和他的团队,则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海沧跑。目前,他们和海沧区政府正在做一件事:制定海沧的会议规则,以便和“文山会海”“做斗争”。

这是海沧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一个举措。卓越说,我们要研究会议的规律,譬如说,要如何开?它历时多长最合适?开完之后,要如何评估会议的绩效?是不是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效果?还有,会议文件要如何起草?如何避免空话套话,让人看得明白?

这些规则并不是这些大学教授在书斋里完成的。卓越带领的团队调阅了海沧几千份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放了数百份问卷。卓越说,根据这些调查,我们将会推出海沧会议举办的三四十条规则。

事实上,卓越的团队,已经是海沧的“常客”——早在2011年,海沧区邀请这些厦大教授,就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展开合作,即要研究“小政府”如何为“大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当然,投身于厦门建设的厦大教授,远不止石江宏、戴李宗、卓越。在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厦大教授们的贡献——我们饭桌上的“佳辐占米”、“状元米”,就是厦大王侯聪教授奔走田间30年的成果;从人见人躲的“臭水沟”生态复苏,筼筜湖已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亮点之一,厦大的科研力量在其中也功不可没……

校方说,在厦大,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在专注于教学和科研之余,他们中有越来越多人将眼光瞄向企业需求,瞄向产业技术前沿,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

【数字】

厦大科研成果融入城市生活

 

 

2006年11月8日,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王侯聪教授在位于漳州龙海的厦大农场观测优质水稻品种的长势。

●厦门目前已建成投用的20条总计74公里的隧道,所用的防火涂料都是厦门大学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市大平工贸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产品。

●市民饭桌上的“佳辐占米”、“状元米”,正是厦大王侯聪教授奔走田间30年的成果。

●从总被市民诟病的“臭水沟”到生态复苏,筼筜湖已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亮点之一,厦大的科研力量在其中功不可没。

●位于厦门软件园二期望海路39号楼的厦大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从学校实验室的众多成果中寻找那些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的“金矿”,将其“深加工”成可以应用的技术和方案,再推送给中小产业企业,形成一条完美的创新产业链。

●2011年起,厦大公共事务学院的教授就应海沧区之邀,就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展开合作,研究“小政府”如何为“大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延伸阅读】

走出书斋才会被“刺激”到

记者 佘铮

用厦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石江宏的话来说,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除了从高校到企业的正向循环之外,从企业到高校的逆向循环的积极意义也很明显。他所在的通信中心,在和企业打交道中,也会根据产业企业的技术需求等,凝练出一些研究方向甚至是学术方向,交给校园里的实验室深入研发,使得某些学科方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够和海西、全国甚至是国际产业需求适配。

厦大材料学院特聘教授戴李宗说,以前的观点是:大学教授只有专心在书斋里搞研究,才有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诞生。事实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未有明显的界线——对于大学教授来说,如果你的研究成果没有应用背景,你的文章也不太可能发表,或是发表的层次也不可能高。

戴李宗说,你的文章要发表,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越有用,你的论文质量就越高。

在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卓越看来,这种和地方的合作则为研究者带去研究的活力。他说,你也可以关在书斋里,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来写论文,但是,这样写出的论文,和到田野中完成的完全不同。

卓越说,当你走到社区,走到田野,你会不断地被“刺激”到——不断有问题产生,逼得你去思考、去回应。

卓越说,大学的教授,应该要成为既会把脉,也会开方子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