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经验交流 > 正文

平和县委编办: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黄聪明 张荣清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4-02-04
编辑:彭昱 点击数: 字号:

“机构编制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执政资源”。在新时期如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优化配置执政资源,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这既是落实李克强总理谈本届政府“约法三章”的要求,也是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近年来,平和县委编办紧紧抓住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大胆实践,积极创新,着力盘活机构编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取得了较好实效,为平和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机构编制保障。

一、平和县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平和县虽然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要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难点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有限行政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机构改革后,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职能转变不到位,部门间、部门内部机构职能交叉,人员膨胀反弹扩张的压力依然存在,财政供养人员队伍依然庞大,工资性财政支出占比重很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特别是政策性收费的自收自支单位,超编现象比较严重;机构编制向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倾斜还不够等。这些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民生保障与群众日益增长需求的矛盾。近几年来,随着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后勤服务人员待遇也不断提高,支出逐年加大,造成民生保障服务的支出与实际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不对等。如公立医院、市容管理等部门长期以来的后勤体制,养成了正式编制职工养尊处优的作风,轻松又体面且待遇不错的工作岗位安排正式编制职工做,脏累差且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岗位由临时工做。并且,这些单位一直以来成为安排老弱病残和有社会关系的人员的地方,造成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局面,而要辞退正式编制职工程序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对民生保障服务工作进行改革成为这些单位迫切的愿望。

3.财力不足与福利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平和县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7.6万人、80-89岁老年人9394人、90-99岁老年人953人、100岁以上老年人10名,老年人占全县总人口12.6%,居全市较高水平。而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除了基建经费全部由政府投入外,每年还要占用人员编制,投入大量经营管理经费,造成机制僵化、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平和县的老年人数量将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社会化的养老需求矛盾将更加凸显。

4.警力不足与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的矛盾。平和县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区),总人口57.8万,线长面广,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而平和现有警力编制不足属全省偏低的县份,特别是交警编制更是严重短缺。多年来,全县各级公安机关一直存在着警力严重不足、警种之间却分工过细、工作效率低下、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如果增加警力,财政又不堪重负;如果不增加警力,又难以有效控制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这成了困扰公安机关的老大难问题。

二、平和县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门,平和县编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改革创新,着力探索构建符合平和实际的管理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1、严格跟踪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县委编办在管住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单位职能变化,通过定期不定期评估和跟踪机构编制执行情况,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对编制配置超出职能需要的,进行精简;对职能消亡的事业单位,果断撤销;对机构设置重复的,优化整合;对职能萎缩或消亡的老机构,根据在职人员业务素质、机构规模等情况改变机构名称,赋予其新职能,使老机构焕发新活力。同时,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区分轻重缓急,统筹整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空缺编制资源,重点保证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以及基层一线的需要。近几年来,县委编办先后收回了县经济协作办、技工学校、水利技术队、农科所等单位事业编制53名,增加了县安全生产救援中心、劳动监察大队、卫生监督所、国库支付中心、环境监测站等单位事业编制27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编制资源的作用与效益,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2012年度全县财政供养人员比减14人,实现负增长。

2、顺应形势要求,创新购买服务。坚持从易到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民生保障服务社会化管理方式。一是医院购买服务。县医院在县编办的指导下,经院职代会、院务会等讨论通过,将后勤服务职能以“服务外包”给福州聚仁物业有限公司,临聘后勤人员由该公司按需择优录用,统一管理,医院按定岗定酬60人,年承包金(包括耗材)120万元总额支付。医院只负责监督管理,并对每日巡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改革医院后勤服务一年来,医院的保洁工作明显改善,维修工作随叫随到,救护车司机主动积极,餐饮服务明显好转。医院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甩掉了管理、聘用临时工的“包袱”,大大提升了后勤服务的形象和质量。二是县城保洁“外包”平和县市容管理局创新运作模式,建立承包责任制,划片包干,把县城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推向市场,20134月,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给漳州市美洁物业公司,市容管理局则负责把好环卫保洁企业资质关,以及组织承包企业或个人开展保洁工作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实行“外包”后,保洁人员编制(正式和临时)由原来110人减为现50人,可保洁面积由原来56万平方米扩大到75万平方米,年承包资金295万元,年可节省资金110万元。同时,县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保洁水平稳步提高,县城的面貌得到大幅改善。三是县行政服务中心“养事不养人”。20128月,平和县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为减轻机构编制膨胀的压力,决定对中心的后勤保障人员(含导办员、电工、文印、会场会务、保洁员、保安等人员),以“养事不养人”形式解决,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核定招聘指标10名,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列支,既精简了人员,又保障了工作开展需求。通过创新购买服务,机构编制管理实现了由政府包揽向市场调节转变、由“以钱养人”向“费随事转”转变、服务水平由短期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的良好态势。

3.大胆释放资源,实践公办民营。平和县着力转变政府办养老机构的僵化运营机制,持续创新运行管理,有力地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一是创新模式壮实力。平和县将光荣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军休服务中心整合一起,建成了一所集养老、医疗、保健、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高标准、上等级的社会福利中心,并且在全省首推“公办民营”服务管理模式,有效解决机构和编制等问题,实现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平和县福利中心运行顺利,入住率高,收费合理,服务规范,托养老人及家属满意度高,社会反映良好。二是发展生产增活力。注重发展院办经济,增加经济收入,全县新改建乡镇敬老院全部落实“一块果园或加工厂、一块菜地、一栏肉猪、一笼鸡鸭”的“四个一”工程,每所敬老院年收入达1-2万元以上,保障了敬老院的持续运行。三是社会参与聚合力。主动联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热心人士为县社会福利中心捐资助建,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年人、扶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使县社会福利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全县共捐赠资金(折合物款)400多万元。

4.深化警务改革,推行综合用警。为更好地解决警力不足与社会治安管控需要的矛盾,平和县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综合警务改革创新的意见》(闽公综[2012]540号)精神,坚持以“一警多能”为导向,持续深化警务改革,完善警务运行机制,大力推行交警、消防警和治安警“三警合一”工程,形成巡逻防范、侦查破案、基础工作、管理服务等“打防管控”一体化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基层综合警务机制。整合农村地区公安机关路面执法执勤职能和警力,派出所在独立开展巡逻防控、基础防范、打击犯罪等基础上,实行农村地区公安派出所治安、交通、消防“一肩挑”,构建“扁平指挥、属地管辖、网格布警、责任到人”的基层综合警务机制。二是完善“大交管”警务机制。持续深化“大交管”警务机制改革,构建交管“网格警务”机制,全面强化派出所协管农村道路交通秩序职责,积极参与日常交通管理、轻微交通事故的处理和重大交通事故先期处置工作。三是构筑“大消防”警务机制。赋予派出所火灾初期处置职责和消防监督职责,构建以公安指挥中心为枢纽,以消防大队为龙头,以片区消防联勤中队为骨干,以乡镇、农村两级义务消防队为基础的 “三级联勤机制”。推行“三警合一”综合警务改革,优化了警力编制配置,又实现了警力的“无增长改善”。近年,平和县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十位。“三警合一”的经验做法得到苏树林省长的批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