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正文

南京江宁区管干部一对一:老王走了,他的“民情日记”还在继续

作者:佚名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3-12-1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原标题:老王走了,他的“民情日记”还在继续

王经志最后一篇“民情日记”。 本报记者 刘晓摄

  上月下旬的一天,江宁区谷里街道大塘金村村民金道新家中,区药监局、粮食局、国资办、区工会、区妇联等5个部门“一把手”又坐在一起,大家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上面写着各自结对帮扶的创业农户最近遇到的喜乐烦忧:

  “厨房操作间比较狭小,改造又需要投入,这次上门就是帮着村民想想办法”;“天气冷了,孙小五家的小卖部生意不如以往了,虽然替他着急,但还是要帮他树立信心”……

  翻看厚厚一摞的日记本,基本上每隔一星期左右都有一次上门走访农户的记录,唯独区粮食局局长王经志的日记本只更新到了10月4日。区级机关工委书记刘宏告诉记者,写完这篇上门走访的日记,仅过了10天,王经志就因为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

  “6月份开业以来,营业收入已经有了5万多元,毛利达到1万多元,要不是王局长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我这个农家乐哪能开得起来?”记者来到王经志结对帮扶的村民金正喜家,一提到王局长,金正喜就打开了话匣子。

  “老王第一次来我家是在今年5月15日,那天村里来了不少机关干部,进门打了个招呼,问了问情况,算是认识了。”可让老金没想到的是,一帮人刚走不久,王经志又回来了。外面正下着大雨,金正喜把王经志让进家门,“刚一坐下,他就兴冲冲地问我,老金,想不想当老板,自己干?”

  57岁的金正喜和锯子、斧头打了半辈子交道,对这个熟悉木匠活的农民来说,拾掇各种宽板、薄板、床板、地板那是在行,唯独“老板”,想也没想过。“开饭店哪那么简单,工商税务手续不说,餐具厨具要置办,菜肴质量要保证,经营上更要懂门道”,和金正喜一样,开农家乐对所有村民来说,都几乎是“隔行如隔山”。

  “原先村里位置偏僻,虽然守着好山好水,可是农民收入除了务农就是打工,眼下经过整治,大塘金成了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金花村’,正是农民创业的大好机会。”大塘金村社区主任金远明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开始,由区领导牵头5个部门的一把手组成了一个帮扶小组,只要有创业愿望的农户,就进行一对一结对,王经志和金正喜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开饭店的经验,就组织创业村民去世凹、汤山等地农家乐村“取经”;家常菜肴“拿不出手”,就请来有经验的厨师手把手教;厨房设备、装修材料由帮扶单位帮着集中采购、降低成本;至于服务礼仪方面,区团委、妇联等单位正好发挥优势,联系职校老师、窗口单位青年文明号等上门授课……

  “自打结对以来,王局长就没少往我家里跑,准备开业那会儿,一个星期能来一两次”,金正喜印象最深是王经志上门从不打招呼,“有一次,我正爬在梯子上装修吊顶,王局长来了,一边帮我扶着梯子,一边问我最近的情况,满屋子灰尘,王局长也不在意。”

  “生意做起来,王局长更是出了不少点子。”金正喜说,自家的菜园子本来不打算种了,王局长说不但要留着,还要扩大,新鲜叶菜、活禽不但能在客人眼皮底下直接上桌,还能拿出一个小屋开间超市,让城里客人“吃了又带”;超市开起来,王经志还联系到了粮油经营户,低价供应优质产品,“现在一到了周末,我这里天天爆满,不提前打电话,都预定不到。”老金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江宁区级机关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随着大塘金、黄龙岘等一批新整治的农家乐金花村开门迎客,结对帮扶扩大到了300名区管干部,都是各机关主要负责人,一对一帮扶,让300家村民摸到了创业的门道、走上了经营的正轨。

  在大塘金村,连片种植的薰衣草,今年五六月份盛开时已经吸引了不少游人,王经志特意为金正喜的农家乐饭店取了个名字叫做“薰草园”,他在10月4日最后一篇民情日记中写道:“进门看到老金全家乐呵呵的笑容,听到老金津津乐道的生意经,感到很欣慰,我们要继续做好对老金一家的帮扶工作,拿出好主意,想出好办法。”

  “虽然王局长看不到了,但我有信心,明年开春,游人肯定更多,我现在就准备着要大干一场”——金正喜这句信心满满的话被写在了区粮食局副局长言明海的民情日记上,王经志去世后,言明海接过了帮扶金正喜创业的“接力棒”。

  “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帮助创业村民积极宣传、打出品牌”,“有条件的农家乐经营户还要帮着他们发展休闲旅游、建民宿旅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餐饮上”,“还要在村容村貌的美化上做文章,联系旅行社,开辟更多到农家乐旅游村的旅游专线,让创业农户不愁客源”……随着上门走访越来越熟门熟路,300本民情日记还在不断续写着新的创业希望。(记者 刘晓 通讯员 陈宾 金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