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文峰镇 > 正文

文化是“富美乡村”的灵魂

作者:刘贵枝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3-12-02
编辑:文峰宣委 点击数: 字号:

        市委、市政府工作检查中,来到平和县三坪村,远眺 “青山、云岚、古庙”,三平祖师塑像站在青山云海间。近观“金瓦、粉墙、红窗”,特色民居立于整洁道路旁。行走在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花山溪流水潺潺,溪畔风景如画,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雏形初现,与大师故居遥相呼应。深入龙文区蔡坂村,云洞岩耸立远方,乡村美景引人遐思。这几个地方,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有着文化的浸染。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里的“美丽”,指的应不仅是环境美、家园美,同时也是人们记忆中的感性美、文化美。人文资源、历史古迹、文化遗存,甚至是一条小巷、一道河流,都可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成为许多人的“心灵故乡”。少了文化的味道,一切美景,恐怕只是呆板的图像。而只有尊重自然、传承文化,把文化灵魂注入乡村,美丽的乡村才会更加迷人。

  今年以来,漳州市正探索建设“富美乡村”,把建设“富美乡村”纳入“十项竞赛”,将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富美乡村”样板村。首批13个“富美乡村”示范村,将力争实现村庄环境好、生态好的“外在美”与村民生活宽裕、文化底蕴丰富的“内在美”相统一。这13个村从全市各地筛选产生,每村确定3—5个建设项目,共57个项目,涉及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等内容,计划总投资3.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7亿元。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开展“富美乡村”建设时,漳州市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遵循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而制宜的原则,合理配置乡土绿化、乡俗建筑、特色项目等,注重延续地域乡土文化,保持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做到以项目的建设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面貌有机更新、乡村文化有效弘扬,使传统的美丽乡村焕发出新的光彩。芗城区珠里村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融合语堂文化、香蕉观光、玉尊朝圣三大元素,规划建设林语堂文化园。龙文区蔡坂村发掘云洞岩文化,实施景区提升工程,注入旅游文化内涵。平和县三坪村弘扬三平祖师文化,积极打造“祖师文化村、生态优美村、和谐富裕村”。华安县新圩村聘请专业机构开展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古渡口等红色历史资源、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等,致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经济。诏安县田厝村以“海滨文化”、“渔人文化”为主题,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这种留住美丽乡村“文化灵魂”的做法,博得了赞誉,吸引了游客。

  漳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广大乡村孕育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地方文化,有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和生活方式、传统节日活动,有木偶雕刻艺术、水仙花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等民间文化,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有新农村的文化景象和文化风貌等。这些,既是乡村的“灵魂”,也是人们心灵的向往,更是“美丽漳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富美乡村”的过程中,只有持续高度重视留住文化这一灵魂,将乡村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与自然生态景观本底和谐结合,与实施的开发项目和谐结合,深层次、多方位地展示乡村文化的特色,才能增强“富美乡村”的吸引力,从而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业态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我们更要力戒“千村一面”的做法,既保持乡村历史空间格局和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又恰当开发合适项目,培育旅游文化产业,体现当前所倡导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观,才能打造名副其实、富有生命力的漳州“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