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海澄公”建楼防“郑氏集团”侵扰(下)

作者:黄志耀 文/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0-03-1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再建仰星楼
  仰星楼位于霄岭藩垣楼的左上方。在建造该楼时,黄梧是费了一番心计。话说黄公台在回到平和国强霄岭参加黄姓家族所建的霄岭藩垣楼落成典礼时,有一天早上,他为了勘察地形,来到藩垣楼左上方的一个叫客寮尾的小山头上,看见有一个破草寮,就问身边堂叔说:“原来这里不是住着一户人家?”堂叔就同黄梧谈起了有关这草寮的事。原来这户人家只有父女二人,父亲五十多岁,女儿年满十八,父女两人以做木屐为生。有一天晚上,父亲杜老汉正埋头做着木料,这时有一只百多斤重的大老虎看到这里有亮光,就走过来,东张西望,然后就坐在门外,屁股朝着草寮,虎头向前观看着藩垣楼。因草寮围墙是竹片围成的,有缝,无意中虎尾巴就卷入厝里。杜老汉看见一条尾巴在动,以为是大山猫,但详细一看,是一条大尾巴,再仔细一瞧,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只大老虎的尾卷入屋中,怎么办呢?身居草寮,搞不好父女俩性命难保。思来想去,他下决心豁出去了,砍下老虎尾巴,把老虎吓走。于是他硬着头皮,壮了壮胆,举起手中斧头用力狠狠地往下一砍,就把虎尾巴砍下来。老虎一惊,逃走了。杜老汉女儿听到动静,放下手中针线,只见父亲呆若木鸡,片刻间才回过神来。杜老汉马上把刚发生的事情告诉女儿,父女商量着赶快逃走,否则性命难保。父女两人连夜出走,到了藩垣楼。黄氏族人听说杜氏父女有难,纷纷问长问短,杜氏甚是感激。然后一户人家留他们歇息。第二天一早,杜氏回到山上看时,草寮就已被老虎扒得全部倒塌,破烂不堪。
  黄梧听后深感惊奇,便问:“果真有这回事吗?”堂叔说:“千真万确,这只是半年前的事。”黄梧点了点头:“虎气冲天,太危险了!”然后他又看看这间破厝,只见厝后的龙山如开锅出珠串,像虎尾一样卷来卷去,左右侧山连山。堪舆书云:龙虎重重起,世代多官取。黄梧看后轻扬二道剑眉,说:“这块地理不错,像是一只猛虎下山,你们看,面前这个是虎头,那个是虎嘴,这两个是虎眼,如果我们在虎额上建一座圆楼,甚理想。同时,与藩垣楼可以互相接应,对防海贼进攻有利。”族人详细看后,亦觉此地不错。
  看到这个地理后,黄梧便又产生了要在这里再建一座楼的念头。皇帝对他赏赐甚厚,要建楼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这次他不像往常那样果断,久久下不了决心,原因何在呢?有一天黄梧同几位前辈商量此事,各位父老才了解到黄梧的心思。原来,黄梧想,在这里建楼,若杜氏不肯怎么办呢?几位族中前辈得知黄梧这个心思后都讲:这事好办,杜氏已经同黄姓结成姻亲。原来那天杜氏看到草寮已不像样,便在黄家住下来。杜娘美貌贤淑,行止像大家闺秀一样,深得黄家好感。这户黄家也刚好有一个儿子,能文尚武,居住时间一久,接触多了,二人便产生了爱情,不久就结为夫妻,现在老汉就在黄家帮助干活,一家欢欢喜喜过日子。
  黄梧听后十分高兴,建楼的事就这样定下来。
  一天,黄梧想了想说:“此楼我们就规划建24间,代表一年24个节气。”大家听后无不赞成,说建就建,请来了怪仙,择了吉日便兴土动工,黄梧也回府不提了。
  一年后,24间的圆楼便建成了。一天黄梧到平和巡视,得知家乡土圆楼已竣工,特意回乡观看。晚上时分,当他站在大门口观看前面时,看到下前方的藩垣楼就如一道半月,楼前水塘倒映着满天星斗,闪闪发光,心情忽然开朗很多。第二天,他又在楼前楼后看了个遍,看后自言自语地说:“此楼好是好,但我们应该再完善一点,按六十甲子布阵,使日日吉星临堂,日后子孙兴旺,财源茂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想了想,说:“再围楼36间,不就是60间吗?这样,我们这里便变成是大楼围小楼,楼中有楼。”说着哈哈大笑。
  族人觉得十分有理,便请来怪仙,认真定格,有大间,有小间,刚好36间。当时考虑内楼只有二层高,外围楼便定为一层高,这样,别人一看就是二重楼。落成后,黄梧认为藩垣楼是月,有月应有星,于是他就把新建的楼,起了一个颇为浪漫的楼名:“仰星楼。” 
  霄岭歼匪记
  二楼建好后,就担负起保护族人的义务。经过岁月的沧桑,现在土楼显得老态龙钟,但在这里依然还能看到三百多年前那场浩劫的蛛丝马迹。据史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叛乱,时黄梧虽已病势沉重,但仍关心时局变化。翌年二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黄梧闻讯大怒,伤口迸裂,病情恶化,急托次兄黄枢及中军总兵吴淑等扶助长子黄芳度并再三叮嘱芳度“守械拒战,以死继子,孺子勉矣”。是年三月二十七,黄梧病故,享年五十七岁。康熙帝闻之,“深为轸恻”,命从优议事。
  是时,趁三藩叛乱,郑氏集团从台湾出兵大陆,进攻了厦门、泉州,康熙十四年六月围困漳州城。在围攻四个月之后,因中军总兵吴淑叛变,开城门引郑氏集团入城,黄芳度带领将士及家人与郑氏集团英勇奋战,最后终于因寡不敌众跳井自尽。漳州城被攻破后,郑经便迫不及待地派出两千兵马,由刘国轩挂帅,黄梧的叛将吴淑带路,沿着龙海的九湖进入平和境内的黄井、文峰、山格、小溪,一路烧杀抢夺,黎民百姓怨声载道。到了第二天,郑氏集团的队伍才到达国强乡乾岭村(原叫高坑乡霄岭村)。郑军一到霄岭藩垣楼,就把藩垣楼围得水泄不通,欲把黄氏族人一网打尽。但黄氏族人已经做好保卫家乡的一切战斗准备,因为半年前当得知漳州城被郑氏集团围攻时,就做好防御工作,在楼里备足粮草、弹药。同时把族人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三百个青壮人组成强壮队伍,驻守在藩垣楼迎敌;一支由两百个年纪比较大的人,驻守在仰星楼守候。刘国轩来到霄岭,一看小小的藩垣楼,就对士兵鼓气说:“这个小楼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可以把它一举攻破。”当时刚好是寒冬腊月,天空又飘着蒙蒙细雨,郑氏集团的兵马经过一路颠簸,加上天寒地冻,已经疲惫不堪。黄梧的叛将吴淑看见士气低落,就对刘国轩耳语说:“必须先安营扎寨,搞一点吃的,温暖温暖身子。” 原来吴淑曾经跟随黄梧来到藩垣楼,他知道楼里有七口水井,布局复杂,只要大门不被打开,楼里坚守一个月是没有问题。但好在吴淑尚不知左上方还隐藏着一只接应藩垣楼的仰星楼,从仰星楼往下看,对藩垣楼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藩垣楼往上看却是一片密林。因为有这仰星楼,黄氏族人要打败这进攻的二千兵马是顺利多了。当时黄梧在筹建仰星楼时,就考虑到与藩垣楼互相接应,这一高一低的战略性土楼,今天果然派上用场。
  刘国轩蔑视藩垣楼,所以没有听从吴淑建议,命令几位士兵拿来一支大木料,想把紧闭的大门一时打开。住在楼里的观察员及时报告楼外敌人的动态,守卫在大门上的壮士们端起火铳就打,只见几位拿木料的士兵先后倒下,刘国轩又命令几位继续上,不一时,随着火铳的声音士兵又倒下。刘国轩不得不调整战略,只好听从吴淑建议。
  这时楼里黄氏族人采取以静制动的战略,敌人不动我不动,这样不但消磨了敌人意志,还可以损耗敌人的体力。仰星楼前驾的四门火炮,时刻对准藩垣楼前的敌军,只要关键时刻一到,它将履行它应尽的职责。这四门决定性的火炮,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暴露目标,因为过早暴露目标,敌人就会转移进攻的方向,这样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后来的事实证明,霄岭黄氏这一战略是正确的,充分利用了藩垣楼牵制敌人,把敌人拖累,把敌人弄得筋疲力尽,然后才一齐出击。这是弱势群体对付强敌的一种手段。
  一天晚上,天空阴沉,寒风刺骨。随着夜幕的再次降临,郑氏集团将士个个都在打颤,而藩垣楼与仰星楼的黄氏族人却轮流休息。第二天一早,只见门外郑氏集团的兵马无精打采,但刘国轩急功近利,只见他又迅速组织人员,准备用火攻烧大门,但黄氏族人已经料到这一手,火一点燃,门额上的水柜就源源不断地往下泼。同时,火铳的声音在楼周围响起,只见楼外的敌人随着声声的炸响,一个一个倒下,连续几天双方对峙着。
  进犯之敌由于一路行军和长年累月的战斗,此时士气十分低落。围攻藩垣楼数日,本来想速战速决一举将该楼攻破,没有想到该楼坚固无比,进攻数日,丝毫没有进展,反而死伤惨重。
  过了大约十来天,刘国轩看见士兵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一大群,加上伤亡惨重,准备组织兵马撤退回漳州休整。这时隐蔽在左侧山丘中的仰星楼的族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开始用火炮往下打,郑氏集团一时大乱,以为援兵到了,就四处逃窜。刘国轩在几位亲兵的保护下,跟着吴淑沿着溪岸逃窜。这时,半年前漳州被围困时,黄芳泰突围到广东接应援兵刚到了半路,听说漳州已经被攻破,黄梧一家惨遭杀害,便转道从平和旧县城的九峰,沿着下寨至国强的一条小路进入霄岭。黄芳泰估计郑氏集团已经进攻到了霄岭,所以就带领一千多个清兵迅速赶回家乡,这样三路兵马联合在一起,形成前后夹攻,不一时就把进犯的敌人消灭掉。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这个血雨腥风的战斗早已画上句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重复历史悲剧,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众所周知,郑黄两姓都是中华民族一员,兄弟间的打打闹闹已经一去不复回。台海稳定,民心所向,中华大团圆的日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