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正文

在书香中品茶香寻茶韵

作者:黄荣才 文/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3-02-2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寻韵奇兰》是我和张国雄合作编辑的一本书。对于茶叶,我一向很有感情,从小时候看到忙碌的母亲喝茶“抓一把,用口杯泡一大杯,放在桌上凉着。干活的间隙,母亲就急匆匆地走向桌边,快速地喝几口,很畅快淋漓的样子。”(《母亲喝茶》),尽管清楚,当时母亲喝茶只是为了解渴,为了那一点点嗜好,几乎没有什么品味茶香或者寻找韵味的闲情雅致。不过,母亲喝茶的情形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让我从小就对喝茶有了追寻的渴望。后来,茶越喝越多,也越来越讲究,从茶型、茶香、茶韵等等,似乎多多少少有了介入。因为研究林语堂,对喝茶就更在意了,林语堂喜欢喝茶,他有关喝茶的妙论“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和他著名的“三泡说”以及“茶需静品”的心得等等,让林语堂已经不是游离在茶文化之外,而是深浸其中深得其中精髓。何况,平和的白芽奇兰茶很有名气,这名气仅仅次于平和的琯溪蜜柚。平和林语堂,平和白芽奇兰茶,这两样结合起来,促发了编者的热情,也就有了这本书。

  《寻韵奇兰》是一本作家写喝茶的书,是一本写平和白芽奇兰茶的书。“平和有茶,这款名叫白芽奇兰茶的茶叶很有故事。”正如平和县长黄劲武在序言《平和喝茶》中所写到的一样“举杯,喝白芽奇兰茶,也就成为平和的风景”。有了数十位作家举着杯子,把平和的白芽奇兰茶喝成不同的风景。林语堂对于喝茶,有着平和之下的深度和境界“我以为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论起来,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其能直接有力地助于我们的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饮茶的发明。”(林语堂《茶和交友》);黄文斌的《菩提树下话奇兰》则是一种闲适、平和,虽然有着哲学的思辨,以及和其他茶叶的对比分析,但不刻板和呆滞,而是款款而来的从容,读着他的文字,就像是在林语堂平和目光注视之下的举杯,淡定而有点禅的味道。方达明的文字有他一向的跳跃式活泼以及调皮中带点出乎意料,好像温润,但又有些许的骨感,让他的文章舒缓而又不平滑。

  《寻韵奇兰》里的文章,对茶的热爱,对白芽奇兰茶的钟情让那份情感有如茶香,在茶气升腾中弥漫环绕。“茶道成了一种象征,一段历史留在记忆,让涉足的脚印蓄满诗文。”贺小林的文章《情系白芽奇兰茶》或许就是这本书里文章对白芽奇兰茶深情直抒胸臆的一句。杨平端在《爱上奇兰》里说道:“奇兰浑身渗透着诗情画意,好比一位美丽而羞涩的女子,品她,要用诗情的目光和细腻的心思。”在杨西北笔下,奇兰诗意飘香,而潘姝苗喝着一壶茶则是喝出了一壶 “真趣”。

  这份情,还有家乡的标签。数十年前,林语堂喝着茶的时候,写下了家乡闽南泡茶的种种,那是童年的记忆,文化的胎记。何也来自白芽奇兰茶的原产地: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在他的感觉里,茶叶是老家那神奇的树叶;林晓文则是在白芽奇兰茶里忆乡情,饭后散步则是絮絮叨叨地说着家乡茶,曾盛金干脆借着白芽奇兰茶的一缕茗香,回家。宛如平和琯溪蜜柚是平和人另一种乡音一般,白芽奇兰茶何尝不是如此?品着白芽奇兰茶,就有一种家乡的味道,牵扯着在外平和人的脚步。林丽红喝出了亲情的味道,罗龙海则是说“茶香比春天还漫长”。

  品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那股香味,其中的韵才是透过茶杯追寻定格的目标。苏西在《茶里兰香,心气平和》中写道“日常起居中,读书闲饮里,无非都希冀在纷扰尘事中求几分如茶的山野悠然之气”。这样的平和,就不仅仅是一种区域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人生的高度。恍然之中,也就不知道是林语堂讲究闲适才爱上功夫茶,还是因为爱上功夫茶才培养造就了他的闲适、平和。但面对白芽奇兰茶,泓莹发出了“味道奇妙的白芽奇兰茶”这样的感慨,而叶子则是“君子故乡来,应喝故乡茶”的一脸真诚。王清铭是“一片闲心在茶壶”,孙庆丰在白芽奇兰茶的香韵中感受“人性的光芒”,傅祥友则是连呼“茶韵无限”。

  在《寻韵奇兰》中,闻香寻韵的过程中,也少不了目光穿越的坚定和探究。萧春雷对白芽奇兰茶的底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江南雪则是感受到白芽奇兰茶的山寨之痛,泓莹怀念简装的白芽奇兰茶,怀念那份质朴;杨平端还喜欢喝天醇红,老茂则是讲究一茶两喝。这是这本书另外的一种韵,让这本书更为丰满。看着这本书,感受到每个人喝茶,即使是同一种茶,也都会喝出不同的味道,品味出不同的韵味,我们需要的是每个人都把自己感受到的韵味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笔调写出来,那么,白芽奇兰茶的韵味也就出来了。我们努力这么做了,所以,这本书是感受白芽奇兰茶韵味的一扇窗口,风景无限。读这些文章,您会感受到茶韵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