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理论时评 > 正文

赏罚有道天地宽——谈《资治通鉴》的赏罚观

作者:李爱花 来源:求是理论网 时间:2013-07-17
编辑:彭昱 点击数: 字号:

  《资治通鉴》阐述君王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被称为“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该书十分重视赏罚,认为“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 

  贵公。理国要道,在于公平公正。行赏不遗忘疏远的人,处罚不宽恕亲近的人,封爵不允许无功者取得,刑责不因为是权贵而免除,这就是赏罚的公正。《资治通鉴》记载赏罚公正的史实很多,有一人值得一提。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女婿。隆虑公主患了重病,她担心经常闯祸的儿子可能会犯大事以千金赎昭平君死罪。后来果然“罪杀主傅”汉武帝还是依法惩治了他,但是自己却“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上书劝道 “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奖励不避仇敌,惩罚不区分骨肉。这两点陛下做到了,真是天下的幸运 。汉武帝因为这件事开始对东方朔另眼相看,将他任为中郎。同样是汉武帝,晚年时想封宠姬李夫人的娘家为侯,所以派李广利率兵征伐大宛,他的意思是,没有为国立功就不能封侯,不想改变高祖皇帝的约定。但军务大事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民众的生死,武帝不辨贤愚就授予军事大权,希望拿侥幸的微小功劳,作为封自己所喜欢的人为侯的借口,后来汉军损失极为惨重,李广利战败投降匈奴,在汉代战史上留下了黯淡的一页

  审慎。赏罚要谨慎,应该勋劳宜赏,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东吴孙皓之所以会亡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皓喜怒无常,任意妄为,亲近小人,任意地赏赐自己的亲信,刑罚忠心之士,大臣和各位将领,人人都不能自保。这样看来,领导者不随意赏赐,并不是爱惜财物,而是因为,随意赏赐,就不能用赏赐来劝导人们行善;领导者不随意惩罚,并不是姑息怜悯,而是因为,随意惩罚,就不能用惩罚来打击犯罪。赏赐没有起到劝导的作用,就是阻止人们行善;惩罚而没有起到打击的作用,就是纵容人们作恶。作为领导者,能够不阻止下面的人行善,不纵容下面的人作恶,则国法确立,天下大治。

  治时。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赏罚要因时因地,不能一刀切。《汉纪》中记载,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地,很强调严刑峻法,很多人怨恨叹息。法正诸葛亮说:“以前汉高祖入函谷关,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如今您借助权势的力量,占据一州的地方,刚刚建立国家,应该多施恩惠,以适应当地人的意愿”。诸葛亮回答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暴虐无道,政令苛刻,造成人民对它的怨恨,天下土崩瓦解。汉高祖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宽大的政策而获得成功。刘璋糊涂软弱,从其父起,对蜀地人两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的关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掉威业。给予高官表示宠爱,官位无法再高时,反被臣下轻视;顺从臣下的要求,施加恩惠,不能的时候,臣下便会轻狂怠慢。蜀地破败。我现在要树立法令的威严,法令被执行,人们便会知道我们的恩德;以爵位限定官员的地位,加爵的人便会觉得很荣耀。荣耀和恩德相辅相成,上下之间有一定的规矩,治国的主要原则,由此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本生。赏罚之道要注重以人为本,才能教导人“有耻且格”,因此《资治通鉴》认为不知道是否该赏,就选择赏,不知道是否该罚,就选择不罚。李建成、李世民治军从严,在行军途中,路旁的水果,不购买便不吃,军人有偷拿的,总要找到主人赔偿,同时也不责怪偷食的军人,因此,军士和百姓都非常感动喜悦。汉代名臣公孙弘上书说:“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只有领导者端正行为,树立威信,普施教化,在此基础上行赏罚,才能达“劝善禁非”的目的,实现天下大治。

  读史使人明智,回味这部经典,我们总能够在眺望历史长河中找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