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14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大年灯笼高高挂

    作者:⊙郭能全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0-01-27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中国人向来注重营造喜庆热闹的过年氛围,比如贴春联、穿唐装、放鞭炮、点红烛以及高挂灯笼等,一切都以鲜红为底色,预示着人们热切期盼本年度能够大吉大利、红红火火过上好日子。

    年关临近,融融喜气萦绕在大街小巷,门楹下、桥栏边、树枝上、店铺前纷纷挂起了灯笼,那灯笼红彤彤、圆鼓鼓,下面结着金黄的穗子,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动,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致意。高挂灯笼,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兴旺,富贵圆满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大红灯笼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吉祥物品,每逢春节,我们家都要悬挂一盏崭新的灯笼。这是我最觉暖心的时候,年年如斯。其实对灯笼我是有特殊感情的,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然而母亲总会精打细算:在除夕之夜阖家团圆的时刻,母亲像变戏法似地端出一盘又一盘的“佳肴”,所谓“佳肴”无非是些豆腐青菜外加一点肉丝之类的点缀物,但是每盘菜色绝对不重复,那颜色的搭配足以体现母亲的心思——大过年的焉能太随便!而父亲则是心灵手巧地自制灯笼,虽然材料十分简陋,做起来却是有模有样,待完成几道工序后,他郑重其事地把灯笼高高地挂在门楣上,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在灯笼下又唱又跳,异常兴奋。吃年夜饭的时间到了,父亲特地搬出几天前买回来的红泥火炉,生起炭火来,在炉上搁着一铁壶薄酒,不久,一股酒香就氲氤开来。全家人团团围坐在一桌饭菜旁,桌底下是那只火炉,暖烘烘的,年味就这样荡漾在陈旧狭窄的房屋里。

    那盏灯笼一直悬挂在门楣上,像窗花和春联一样,用一种特有的中国红的色调,暖透了人心。居家过日子,除了柴米油盐,总得有那么几种蕴含希望的元素,让人得到心灵的寄托,大红灯笼恐怕是最合时宜的一种。在我七岁那一年,父亲对我说,等到来年再换新灯笼的时候,我就又长了一岁,可以背着书包上学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是渴望早点读书的,因为读书识了字,就能看得懂故事书里的内容,就不用老是缠着哥哥姐姐们给我讲故事了。每当我进出家门的时候,总是故意瞥了一眼头上的灯笼,那浑圆的表层渐渐有了岁月的痕迹,它跟着时光一起累积了薄薄的灰尘,于是,曾经温润鲜艳的殷红仿佛被剥去了一层生动的原色,然而我的愿望却一天天厚重起来,我把所有的心思都融在这圆圆的灯笼里,我想长大,想打开心中的那扇闸门,让奔放的思维像流水一样一泻千里。

    我终于长大了,实现了自由自在读书的愿望,父母也老了,但父亲没有改变制作灯笼的习惯,年年岁岁,灯笼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永远高挂在门楣上。父亲的身体渐已弯曲,视力渐已模糊,再也挂不动那又红又圆的大灯笼。他抱着自制的灯笼,示意我替他挂上去。我说这款式和材质未免太落后了,他说这个最漂亮,无需讲究奇巧。他目视着头上轻轻摇曳的灯笼,眼光变得很柔和,表情慈祥而平静。我能够猜透他的心思,他何尝不是想借助一盏简朴的灯笼,来寄托一种渴盼,惟愿子孝孙贤,家庭和睦,富足美满,而这种幸福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正如他自制灯笼一样细致、耐心而有分寸,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追求,值得自己一辈子去实践。

    如今物质生活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过年时节不必为了备不齐一桌菜肴而愁眉不展,人们不再拘泥于旧时的繁文缛节。虽然年味淡了,但是那一抹抹中国红是无法被消除的,红红火火过日子依然是每个人心中永远追寻的目标,作为象征物的灯笼,款式愈加繁多,挂满了大街小巷,如此和谐美好!

    我却没有过多地从俗随流,我似乎从父亲身上承继了一种传统行为,不管多么忙碌,我都能想尽办法准备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自家的门楣上。我一遍遍站在灯笼下,回想起父亲当年高挂灯笼时细心庄重的模样,突然觉得自己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有了父辈的轮廓。有时儿子看着灯笼,说了几句类似于我以前对父亲说过的话。我对他报以一笑,不做任何解释,我想若干年之后,想必他会理解和接受我所喜欢的一切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我的梦里梦外,历经春夏秋冬,年年岁岁,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