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12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一份难得的心物

    作者:⊙心远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0-01-1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房屋拆迁将至,平时忙于工作的我,也只有利用国庆假期清理房屋。结果,让我无意中发现一件七十多年前难得的心物——民国时期南靖县土地管理处颁发的《土地管业执照》。我仔细一看:哦,这是我爷爷那一辈的证书,里面明确标有我爷爷“执收”的字样。不难看出,这是一份当时官方确认的“土地证”,有着厚重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更难得的是,这份土地证还有当时县长“吴承昌”的盖章和签署。对历史文物的爱好,是我多年来一向所追求和热捧的,因为每目睹一件文物,总能让我思忆一段岁月,或细心揣摹那段历史,以及那时的情与景、或人和物,终能烙下一段永恒的记忆,让人舒心,令人欣喜;甚至能津津乐道,与他人开怀品评物件的起因、来源,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这份《土地管业执照》明确标明我家当时的地址——南靖县山城镇汤坑保三甲六户,土名为“大塘边”,这一普普通通的村名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没变;唯独“保甲”更就成了当今的“村组”。南靖县自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撤“联保”,实行“区、乡、保、甲”制度后,全县共有3个区、20个乡、212个保(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1909个甲(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而据《南靖县志》(民国版)所载,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南靖县山城镇共有20保,227甲,1714户,总人口为14764人,其中男为7320人,女7444人,是我县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而汤坑保也是当时全镇人口最多的一个保(村)级单位,但全保共有几个“甲”,如今已无从稽考。至于《土地管业执照》中南靖县县长兼处长的吴承昌,据《南靖县志》(1997年版)所载:吴承昌,福建省顺昌县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七月上任。土地执照虽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发放,但签约早在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份,不难看出,吴县长是一位十分负责任并体恤百姓的父母官,一上任便开始着手于土地管理工作。因为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后;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即以广播《停战诏书》形式,正式向世界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令人欣喜的是——吴县长在抗战胜利前夕就开始着手土地管理工作,准备发放土地管理执照,这就足于说明他为民服务的良苦用心。

    至于为何1945年8月3日签约,次年才发放?这应该是为了全县统一发放的原因。因为土地历来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有了土地才有了一切,有了土地才能更好地生活。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南靖县人口普查获悉:全县共有25706户,总人口为115297人。所以,历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南靖县,当时需要签署《土地管业执照》的至少有三万份以上,因为多数富裕人家(即解放后所谓的“地主”和“富农”),手持两份以上的土地执照也应不在少数。更何况,各保甲需要登清、上报……然后再核实、填写、盖章、发放等,所以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全县用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再来发放,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再回顾历史,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7月21日,时任南靖县县长高垲为躲避县政府遭日机的狂轰滥炸,将县政府从靖城迁至山城。改靖城为镇,山城为县政府所在地。也正因为有县城的迁移,才避免两度敌机的轰炸——一次是在1939年5月7日早上八时,8架日机投弹18枚,炸死28人,伤30多人;一次是在1940年4月26日,4架日机投弹2枚,炸毁王氏宗祠。所以,当时的山城镇是南靖县县政府机关所在地,《土地管业执照》从县城所在地开始签约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份《土地管业执照》是当时县长吴承昌上任后不久的8月3日即签定的,汤坑保又是在山城镇所在地,是山城镇最大的一个保,更是合乎常理了。

    由于如此众多原因,以致《土地管业执照》左上角便多出了一行斜字“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发”的字样。

    这份《土地管业执照》中右边题有四行“南靖县政府”和“南靖县田赋杂食管理处”共同刊发的土地公告,接下是“业主姓名”和“土地标示”。“业主”一栏署有我爷爷“张安”的姓名;“土地标示”明确题有“叚别字号:山字第46叚第168号”,以及面积“零亩零分柒厘”的字样。按一市亩约等同666.7平方米,一厘为一市亩的百分之一,即是6.667平方米计算 ,7厘土地也只有46.669平方米。看来,我爷爷那一辈也是相当贫穷的。孩提时,就曾听父亲如此诉说:民国时期我爷爷曾因多次交不起地租而遭保长毒打,有一年还被打得遍体鳞伤,是我父亲求保长放了爷爷,让亲戚把他抬回家的……当时的保长重权在手,独断专行,能霸占一方良田沃土,自然有大片多余的土地;而一般的百姓仅靠一两分或几厘地,哪养活得了全家老小?所以,只好向有土地的人家租地来维持生计,以求得活命。但租地来耕作也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的;倘若遇上大好的收成还可,要是碰上洪水或病虫害的,甭说维持生计,就是交地租也成了一大难题!

    由此可见,从这份《土地管业执照》中,完全可以见证民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当时的上层官员虽有体恤百姓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也有一份忧国为民的思想和意识。但由于制度的腐败;土地管理仍不完善、不健全;以及土地分配的不匀,普通百姓的衣食还是无依无靠,一时无法解决;更有甚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