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遥想林釬

    作者:◎许少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8-1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山高多美景,境灵藏圣人。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平和灵通山的悬空寺,石屋右侧供奉着三个圣贤:明代学者、书画家黄道周、明万历东阁大学士林釬、太常寺少卿陈天定。在漳州民间流传这么一句:要考状元,先拜灵通岩。所以不管是否要考状元,凡是要上灵通山的香客或游客都会在此驻步先鞠躬朝拜,以示敬仰,而且此石屋也是上灵通山的必经之路。如果说黄道周与平和有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林釬大学士及太常寺少卿陈天定在此受人爱戴和朝拜,却让人迷惑,特别是林釬大学士!

        为了解开这个迷,我查史书、访后人、探奇迹,只是无论如何努力,我只能在数百年后遥想林釬。了解到林釬的事迹,在脑海中逐步还原成为活生生的一个人,林釬,(183~1636年),字实甫,号鹤胎,龙溪人(今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洞口社人)后移居南靖中埔总(今南靖县丰田镇宝林村),明朝神宗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进士。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为民,是个铁骨铮铮者,深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原来是明万历东阁大学士,这个大学士远在京城当官,怎么会让平和人民这么真诚顶礼膜拜呢,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带着种种迷团,我跟林釬大学士后裔来到林釬的故居--南靖县丰田镇丰田村古楼社,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弧角方形阁老楼,矗立在万亩蕉园中。阁老楼为林釬亲自设计,远远看去,竟是一种宁静与美丽的结合体,有点“雨后山林静,更有暗香来”的感觉。阁老楼以弧角为形状,设有前门和后门,整体建筑精美,结构合理。楼的前面有一片宽广的埕,这是林氏先祖们晒农作物用的,埕前有一口水塘在,只是昔日的水塘如今已搭成戏台,用于农村文化表演之用。楼的正门是条石石拱,石拱由一个名叫鸿江吴钟题写的匾额“淡宁馀休”。两边的对联上联为:前人何休祗此淡泊宁静中正和平八字,下联为:今日所务实惟勤俭恭恕睦姻孝友二言。走入楼内,除正面宗祠外,最为特色的是土楼的房屋建筑各有千秋,各俱特色,几乎没有相同的建筑风格,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这应该是我走过那么多土楼首次看到的。不管是从年代、结构、风格都各不雷同:虽有左右对称,却无一相同之处,既有整体美,却各有特色;有古典的雅,传统的别致,西式的潮;有像古罗马的旧城墙,其残墙断臂像在轻轻述说着历史的悠远与祖先的辉煌;有别门独院的客家风格的土楼,有道教风格的门庭装饰,还有80年代的竹杆新式楼房。宗祠分为前后两殿,供后人祭拜祖先之用,中间有天井,殿内挂着林氏祖先像及一些文魁、武魁、探花等牌匾,殿内有许多雕刻精致的木、石雕。还有记载着中央红军1932年东征漳州时,曾为临时指挥部的文献资料。其他居住房间围绕四周而建,左右两边靠中间又各多了一座一层高的矮房。听说林釬本来计划环绕四周拟建三层,后来他的母亲对他劝说:不要建太多,你这样建,到死都建不完。林釬听了母亲的话,将楼房改为两层。或许也是这个原因,才为后期的房屋构造增加不同风格和特色。阁老楼另一个特色是:建筑时间跨度最长的,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结束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从古至今,跨度三百多年。弧角为形状的阁老楼既与南靖常见的或圆、或方土楼有雷同的特色,也有不同的造型,虽没有圆形土楼的高大雄伟,却多了一份细腻、儒雅,同时又蕴含着客家围屋的韵味,内有水井,可生活用水,外有池塘,可养鱼、观赏、防火;后有依山,前有绿水,既雄伟又灵气。打开大门,可耕作、生产,关起大门可生活、抵御外敌。属于灵活多样敞开式土楼,前大门可迎接喜事进入,后有小门可供白事输入,各种细节看出当初主人匠心独具又心态平和。

        在阁老楼,我走访了阁老的后裔,其后裔多为勤劳、和善之辈,不管是从政、经商、耕作,更是人才辈出。现在在阁老楼居住的不多,都是些舍不得离开的年纪大的长者,其他年青人多数都搬迁到外面或县城、市区、省城工作或生活。但他们对祖上有这么一位让人尊敬的大学士,都引以为豪,正在将文物保护及南靖土楼旅游线路合理地结合起来,让更多后人了解和分享阁老楼的历史和文化。

        据了解,林釬办事公正,自奉清廉。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时任国子祭酒。但是由于当时熹宗皇帝宠信宦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政霸权,制造冤案,打击忠良。正直的林釬惹怒奸党,只得连夜逃离京城回到漳州。之后即从龙溪故里(今龙文区)移居中埔总(即今之南靖丰田宝林),在永丰溪畔择地兴建“阁老楼”,南靖与平和比邻,或许正因移居到南靖的原因,林阁老才有机会与平和结下不解之缘。

        与林釬交往甚好的还有同朝为官的大理寺正卿,平和芦溪人陈扬美。陈扬美也是当时敢于向站着的“皇帝”魏忠贤叫板,因而流芳千古。他俩年龄相差不大,志同道合,也许是同乡的缘故,林釬与陈扬美关系甚好,在平和芦溪陈扬美祠堂里,有几对当时林釬的题词,其中有:“信友忠君,同寅钦正气;明刑除暴,执法著遗风。”“拆狱本光明,锄奸弃暴,刑部威名不朽;为官留洁白,蠲租免饷,温州利泽无穷”。后来,为了更好地学到知识,顺利进入仕途,林釬与陈扬美、陈天定(林釬的弟弟)、张士良等相约一起到灵通山深研《诗经》,吟诗作对,互相探讨,学术进步飞快,并留下许多佳作与传说,这或许是他们后期让平和人朝拜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林阁老与平和的种种缘分,不由得让我想到那个为阁老楼门庭匾额上题写“淡宁馀休”的作者--鸿江吴钟,根据有关资料,这个人应该就是大溪后时人吴钟,在后时的吴氏族谱里,有一条吴钟的记载,说他是太常寺博士。至于他当时为什么为阁老楼题词,也是一个谜。

        从史书了解到,林釬的学问与为人都是让人欣赏和敬佩的,即使在落难时,爱慕他的学问及为人的好友颇多。黄道周与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等就是最好的例子。史书记载黄道周经常上门拜访,议论时事,据《南靖县志》卷六载:“时林釬自龙溪移寓邑之中埔,道周尝数四往来其家,谈论古今时事,夜分不寝。”徐霞客更是有缘于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这样记载:崇祯改元戊辰,四月“初四日,舆行二十里,入漳之北门,访叔司里,则署印南靖,去郡三十里。遂雨中出南门,下夜船往南靖。”“初五日,晓达南靖,以溯流迂曲也。溪自南平(即今南靖龙山南坪)来,至南靖六十里。”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霞客又“发兴为闽广游”,将闽南列入此行的旅游路线。此时正是林釬隐居在家时。徐霞客得悉林釬在南靖,欣喜异常,便专程到南靖拜访这位明万历大学士。同时为其母王孺人《秋圃晨机图》向林釬索诗求字。林釬挥笔写下:“北堂有高树,郁郁凌霜露。延陵有贤母,殷殷勤作苦。夙有林下风,繁华罕所务。疏植一顷豆,野香生秋圃。秋飘豆叶飞,秋白豆花吐。秋实豆累累,采撷自成趣。凌晨效纺织,日昃不遑度。轧轧发轻声,寂寂鸣幽索。仲氏好游仙,每与青鸾遇。手持蟠花枝,归来为母具。长跪着谰斑,起作回风舞。胜气繁华堂,彩幄悬春缕。阶头硗硗生兰玉,秋眉亦应换新绿”。此诗情深、致雅,流传至今。

        林阁老祖上世代务农,早年家境贫寒,父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延陵有贤母,殷殷勤作苦……”,从赐笔与徐霞客母亲的诗中让我悟读到这仿若是阁老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浓厚情怀,真实写照,这也从后来与母、妻三人合葬中读出此意。林釬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三十日逝世,赐谥文穆,葬于洞口鹤鸣堂右后侧数百米处,与母、妻三人合葬。在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洞口林釬老家,我专程去参观阁老的墓。墓离公路不远,簇拥于村居中,也许这就是地理位置与风水好的缘故。阁老墓虽已有三百多年了,却也依然看出墓体庞大、庄严。也许是阁老生前的纯真质朴,或与母亲、妻子感情深厚,阁老在死后,依然希望与家人相依相伴、相亲相爱。如果说与夫妻坟墓合葬在史上不稀奇,但与母亲与妻子三个合葬却未多见。可看出林阁老是个不折不扣有情有义的真男人,至少我这么认为。但有一点却又成了不解的迷:阁老死后为什么不是选择葬在他亲自己设计建造的南靖阁老楼附近,而是与母亲、妻子一起合葬在老家?是否阁老也依然一直希望和遵循着中国叶落归根的原始情结?

        林釬的著述,除为徐霞客母亲写的祝寿诗、东坂后《嘉济庙记》、《四部丛刊.阳明集要.林序》,南靖《杨公遗爱词》、《宝林水利碑记》等部分书籍,其他尚存不多,多已散失。可在原龙海县却由民间文学集成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书中却看到许多关于林阁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如:《重修金小姐墓》、《还钱石》、《阁老戏衙役》等十几篇文章,里面清晰记着阁老一生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传说。如今林釬后裔已有近万人,除南靖丰田镇宝林村和龙文蓝田村的三个小组外,其他都分布在全国各地,逢年过节,阁老的子孙后代们都会汇集在阁老的老家蓝田村洞口林氏宗祠集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祖的追溯和景仰,述说着对先辈永远的思念和不朽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