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95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在城市 寻一处自然栖居

    作者:⊙赖艺贞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9-09-17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若干年年前,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曾经专门介绍元末明初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画里,峰峦曲折盘桓,重叠峥嵘,气势雄奇秀拔。山间林木茂密,山径迂回,飞瀑高悬直注。山脚下有客曳杖而行,山坳深处茅庐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有一老者策杖、踏着轻松缓慢的步伐,正在兴致勃勃地领略山林逸趣。

    纵观王蒙一生,都与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元末动荡岁月,弃官隐居后,他跑到山里,一住就是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青卞隐居图》表达了作者想隐居卞山的理想,在树林阴翳之中,人在绿水青山中怡然自得,王蒙早已将其视作理想世界。

    喜欢隐逸山林、享受自然的不仅仅是王蒙,实际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早已经深入中国文人墨客的骨子里。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官回乡后,在《归园田居》中直白地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自由愉悦的乡村生活在诗人笔下自然呈现,诗人对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唐朝时,诗人王维在渭水岸边看到夕阳西下,牛羊回圈,老人等候牧童归来,麦田鸡鸣农夫扛着锄头回来,遇到熟人相见、问好等现存农家随处可见的景色,觉得这样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提笔写下一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表达一下对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羡慕。

    追求生活与自然和谐并不是古人、国人的专利,外国人也不例外。在美国,人们在纽约这座繁华都市中,建设了曼哈顿中央公园,整个公园占地达3.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自然景观之一,被称为纽约的后花园。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和森林,还设有动物园、运动场所及游乐设施以及两个巨大的人工湖。据说公园四季皆美,春天嫣红嫩绿、夏天阳光璀璨、秋天枫红似火、冬天银白萧索,而且中央公园免费开放,每年前来游览的游客人数达到2500多万。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纽约,土地是稀缺资源,若以纽约地价计算,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如果用来建设楼房,自然价值不菲,但精明的金融精英们,仍然选择于林立的高楼中,留下了一片静谧休闲之地,因为他们明白自然生态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逆城市化”出现在原因很多,但亲近自然、追求良好居住环境肯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要潇洒地归隐山林,或者搬到郊区、乡下,过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田园牧歌的生活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毕竟现在房子象征的意义早已超过建筑本身,它不仅仅具有居住功能,它还与就学、就医、就业等等民生问题挂钩。

    所幸,现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受到了各方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在城市里的河边、湖边、高楼边,一座座休闲公园平地崛起,即使是平和这样一座山区小县城,也有了阳明公园等大大小小的公园。绿树、青草、鲜花点缀于高楼大厦之间,开门见绿,心情也跟着亮堂了许多。公园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让居住在周边的人们的生活更加绿色、闲适,这样的环境不是家里放几盆绿萝、多肉就能替代的。普通市民就算不归隐山林,只要住得离公园近一些,走出家门也能融入公园,而与公园为伴的社区、楼盘,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景观纳为私人珍藏,享受出则繁华,入则自然的惬意。闲暇时候,市民在小径上散步,放眼有绿水青山,抬头有蓝天白云,偶尔还能有飞鸟从身旁飞过。就算不出家门,在家里沏茶上一壶白牙奇兰茶,临窗看风景,感受城市的繁华与宁静,也显得安逸自在,对于小家庭而言,这样的生活也是充盈“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