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79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九和书院

    作者:⊙漫歌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9-05-27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九峰城隍庙后殿城隍爷雕像上面悬挂着一个匾额“灵佑九和”,字迹苍劲有力,牌匾年代久远,沧桑古朴。牌匾告诉人们,自古以来九峰又名“九和”。想当年,九和书院以当时县治所在地来命名,足以看出它在古老平和文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据清道光年间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记载,九和书院有两处遗址,“一在东街”,“一在县署后山双髻峰之右”。

    东街,即今之九峰城区东门。依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中所载,此义学占地“统计亘十六丈有奇,广九丈二尺”,化作现代计量单位,长约53.3米,宽约30.7米,粗略算来,占地足有两亩多。义学中屋为止山堂,前屋为藏修堂,左、右两旁建有“斋舍”(类同于现代学生宿舍),共四十间,学校大门与“常平仓”(古时地方囤积粮草的地方)斜对。此时此地的“九和书院”即为后来九峰四大庙之一的“文昌阁”,当时不称“书院”,仅为九峰一处义学。

    置有四十间“斋舍”的义学可谓颇具规模。知县郭廷彩为让义学得以长久,在学校后方与城隍庙大门前,建有店屋十二间,每年收取租钱(大间六百钱,小间四百钱),供义学开支所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止山堂倒塌,时任平和知县王相主持将其修复,并雇用“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掌教。如此,义学在历任官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延续近百年。

    而另外“一在县署后山双髻峰之右”是指哪里呢?先来了解一下王文成公祠。

    清知平和县林翘在九峰城东门外(今之水轮机厂旧址)修缮王文成公祠。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中载有当时王文成公祠建筑的情形:“之下为王文成公祠,左、右各为室二,前为讲堂,东西有斋舍二十。堂前为照厅,室三,门东向九和山;门之外植松数千株。”修祠即成,又于祠后闲旷之地,修筑房舍十余间作为义学,以此来追溯王阳明之功绩。又至乾隆十二年,知县周芬斗在此基础上重修院落于“县署后山双髻峰之右”,并于每月初一亲自到此授课,令延僧常年居守于义学中照管一应事务。

    此“义学”、“院落”即为九和书院另一院址。乾隆二十五年,知县胡邦翰再次增修,并将“义学” 改为书院,即“九和书院”。至此九和书院便有两处院址。黄许桂主修《平和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知县蔡承烈令诸生夏、秋则就学于是山,春、冬移徙东街书院以避严寒”,可作为“九和书院便有两处院址”的佐证。

    “县署后山双髻峰”是九峰八景之一“双髻升曦”的景点所在。九峰城北大峰山有蜿蜒十七座奇峰,其间有两峰状如少妇新妆双髻,名双髻峰。因清晨旭日初升时,晨曦远望,双髻飘然欲仙,遂享有“双髻升曦”的美誉。九和书院正是修建在此美景之侧。九和书院虽起于义学,学生一应费用需自行筹措,但历任官府都以重教兴文为己任,帮助义学减轻资金上的负担,且定有书院规章,实为“官承民办”。乾隆十二年,知县周芬斗拨入田租十六石一斗三升;乾隆四十一年,知县蔡承烈拨入田租十六石,充作书院师生读书费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东街书院的左、右两旁斋舍逐渐倒塌,书院则被改为行台。书院由此式微。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黄士堂以县署后山的书院“系来龙之处,不宜诸生肄业”为由,同乡绅共同捐修,改行台仍为九和书院,从此九和书院只在东街处一址。

    光绪27年(1901年),清帝诏改科举,废八股,各省城设立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遂九和书院于光绪31年(1905年)开始,改办为平和县立初等、高等两等学堂,1907年两等学堂正式落成,校址仍为东街九和书院旧址,时任平和县教谕朱昌学(晚清贡生,长子朱念祖于民国十一年任平和县县长)任校长。

    民国之后,旧学止,新学兴。九和书院也顺着历史浪潮演化为新式学校,于1911年,改校名为“平和县立第一小学”。

    1916年,私立奎文小学、私立雍睦小学同年在县城九峰成立。

    1926年,“平和县立第一小学”改名为“平和县立县城小学”;1935年,改名为“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

    1944年,私立奎文小学、私立雍睦小学合并为“平和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7年,简师附小撤校,并入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自此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虽历经几次易名却不曾解体,延续至今。

    那民间传言中,与双髻峰隔岸相望的“九梅岺”(亦称“九和山”)中还有一处九和书院院址,是否为真?

    在九峰当地走访时,七十七岁的朱金天(朱念祖之孙,朱念祖系平和第一个本县籍县长)介绍说,他爷爷朱念祖考取秀才后曾在现民间所称的“九梅岺学堂”任教过。“九梅岺学堂”位于九和山深处一相对开阔的山谷地带,只有三间屋舍,杂石垒砌的地基,夯土筑成的墙,相对简易。但在山中学习不易受动荡的世事纷扰,所以常年有十多个学生在此念书且均是朱姓子孙,朱积垒也曾在此修习。后来,据说九峰爆发鼠疫,人们不敢再轻易活动于山中烟瘴之地,遂荒废。也许,九和山中的那处院落仅是朱氏一族所设私塾,因地名为“九和山”,故使后人将它与九和书院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