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0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茶韵无限

    作者:◎傅祥友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7-2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犹如珍藏经年的心思,纤瘦清幽的白芽奇兰,经沸水热烈的拥抱,须臾间鲜活、生动起来,张扬着无限的青春美丽。

        清泉注入紫砂壶,碧玉成汤留舌香!

         是的,这就是白芽奇兰的特性,这就是中国茶的千古神韵。

       茶约夕阳后。最好在劳顿之余,三五同志,携手至一处清净茶肆。一帘风月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沐浴袅袅的暗香,和着盈耳的丝竹,将世俗的喧哗和纷争抛却脑后,天南地北也罢,养气颐神也罢,再偶尔书生意气,吟咏三两句唐诗宋词,“自恣以适己”,得意忘形,和乐融融中,那是何等神仙的日子!

            观瞻那热气腾腾之中,历经一番生命的舒展、升华,就这样一片片的叶碧绿、灵动、可爱起来。清茶一杯,一杯清茶,这绿叶的深处,竟沉淀着深厚广博的文化。

            茶,中国茶,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茶。茶有了境界,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

            是凸显的东方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一种载体,茶使饮者内省,使饮者保持常态的心境。

        从“喝”、“吃”到“饮”、“品”,吃茶的演绎过程中,折射着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据传,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氏意外地喝到了野生茶树叶煮的沸水,感觉神清气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此,中国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日益明了茶的药用、食用和饮用之理。到了周朝,人们已开始对茶歌之颂之。《诗经·谷风》颂道:“谁谓荼(荼即茶)苦?其甘如荠。”《诗经·七月》亦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秦汉时期,人工栽培茶树多了起来,制茶、饮茶渐成风气。吃茶讲究茶道、茶理,茶文化开始发展起来,饮茶的境界也高了起来。魏晋之前,茶之为“荼”、“茗”、“诧”。唐时为“茶”。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作为东方文化的组成,茶文化大量输出。至今,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也都近似“茶”音。

        唐中叶,茶文化发展到极致。品茶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在此浓厚氛围的熏染中,复州竟陵人氏(今湖北天门)陆羽集前人之大成,写出了世界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对茶情有独钟的他曾有诗云:“不慕黄金氓,不慕白玉杯。不慕朝入省,不慕暮入台。唯慕江西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据说,茶圣饮茶十分讲究,煮茶必佳泉,以水之二沸为最佳。以为一沸轻,二沸老。

       古人曾将茶香、书香、墨香谓之“三香”。以为茶香可涤尘除垢,修身养性,品茶品到了“茶中带禅,茶禅一味”的意境。

        品茶,成为精神的一种修养和历练。

       作为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茶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始终蕴涵着一种真、善、美。它的色、香、味、形正好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相契合。唐诗人卢仝的《茶歌》极言茶韵之无限:“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香的绵长,茶文化的典雅,成为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文震亨《长物志》的体味颇深:“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晴窗拓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群睡魔……”

        高斟低酌中,饮者便进入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净地。

        饮文化之茶,品茶之文化。解渴之外,人们更为感受一种清风明月般的氛围,品味一种清净灵魂的悠长味道。

        而白芽奇兰,乃一集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