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75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仰止书院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9-04-2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仰止书院在一个叫着斗山的山凹里,寂寞地站在山凹里凸出的一个制高点上。没有书声,书院是很久远的记忆,没有多少人记得了。问了几个人,都说存在很久,至于久远的细节,都淹没在岁月的深处模糊不清,连清楚一些的记忆都不复存在。野草也葳蕤茂盛地生长,站在书院的门口,很担心某种野生的小动物窜出来或者被我们惊吓得四处奔逃。

    书院不大,总占地一百多平方米,座东北西南,庙宇主体为双层楼阁式垂檐歇山顶结构,底层砖石钢筋混泥土建筑,庙面阔三开间单进深,宽7.5米,深7.7米。大门不锈钢制作双扇铁门,正面敞开,三面筑墙,墙体为机砖筑墙,内外抹灰,地面铺瓷砖,设前后两厅,殿中立六根钢筋水泥圆柱,柱基为水泥圆墩础,钢筋混泥土框架,中间及左右设三个神坛,中间奉祀林太师公,左边是珈蓝爷,右边是土地公。庙的后墙及两山建护亭,立18根柱,大门前走廊宽10.5米 ,深1米,立四根钢筋水泥圆柱,柱基为圆墩础,庙前石阶一级,面前埕80多平方米。顶层为砖木建筑,前半部分似厅似亭,后半部分为龛室,又称“奎星阁”,阁门及四周屏风都是木雕制作,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屋面盖烧板瓦,屋脊雕双龙戏珠,脊堵装饰双凤牡丹,上脊端卷草翘尾,尾端燕尾翘角,下檐正面是八仙过海,上檐雕戏曲立体人物。奎星阁设一神坛,奉祀魁神爷神像。整个格局以正方形楼阁为主体,正面檐眉立一蓝底银边牌匾,上书“仰止书院”四个大字。楼上楼下的几幅对联为书院增添了文化气息:“文章气节参天地,翰墨精华达古今” 、“三安社里无双事,十凤业中第一人”、“斗山自有烟霞气,书院长留翰墨香”、“仰善仰德著圣书,止恶止邪香贤院” “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则不匮敏则有功。”

    仰止书院的主角是林偕春。林偕春(1537-1604),明朝万历年间人士,字孚元,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林偕春自幼聪颖,随父亲习六艺、百家言,都以他的敏锐才思,胜出同窗。嘉靖乙丑科(1565年)赴京参加考试,中二甲进士。随即入选翰林院历任庶吉士、检讨、编修等职。他为官刚正不阿,“性坦直,无城府,亦不随俗低昂”,一行字,把一个文化官员的气质袒露无疑。他履职知制诰的时候,参与修纂《庄皇帝实录》等,因坚持实事求是,对当朝无论君臣的功过与言行,都秉笔直书,不避不讳,辞法严谨,大有汉朝司马迁风范。挺直的腰杆许多时候容易受到打压,林偕春因而获罪于权相张居正,没多久遭到报复,被外调为湖广按察司副使。他知识分子的傲骨上来了,于是忿然上疏辞职还乡,以明素志,时年38岁,朝野人士仰其高风亮节,尊称他为“太史公”。

    此后,里居9年期间,也就是在乡村里居住的这些年,林偕春以其名望,关爱桑梓,多次代乡民据理上呈各级官府,缓解社会矛盾,申请减免江海航运与滩涂水产税赋,惠泽乡邑,万众感念殊深,颇有乡邻利益代言人的味道。可是,在长达9年的赋闲家居期间,开始的时候是“吾有二亲在,菽水可欢”。但时间一长,经济难免拮据,家中生活日见窘困。为此林偕春深虑“内迫于亲老,外迫于横逆”,喟然慨叹自身“出不能偕时,返不能安居”,“真无可奈何”,真的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万不得已,他只好“万里携家”,欲赴京谋职,以求“聊窃升斗之禄,以为岁月之安”,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不得不起身以“稻粱谋”,期间内心的酸楚也许只能化为一声长叹。路上他历经千辛万苦,但不是所有的付出就能得到回报,林偕春没有什么收获,只是等到万历十一年(1853),张居正死后,林偕春的仕途生涯才“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来运转派督两浙学政。万历十五年(1587),又以政绩擢升湖广布政司副使,随即任右参政职务。相传他于隆庆间(1567-1572年)曾侍读于太子,故民间又尊称其为“林太师公”。

    1587年,林偕春致仕归里,也就是退休回到家乡,以诗文为乐,筑小斋悬匾“读书谈道”,绝口不论时政。当时上门求学请教者络绎不绝,为后学如黄道周等所仰慕。但若遇某些“缙绅”、“豪强”,无理逞横欺压乡民之事,他则秉性依然,当面严厉呵责,扶持正义。他毕生奉公克已,每履一事,必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因而在民众中威望很高,得到许多人的尊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表、疏、奏、议、诗、词、歌、赋等;亦不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论述名篇。后人为之汇编为《云山居士集》,并入编于《明史.艺文志》;此外,其散佚遗作尚有《三国志摘》、《晋书北史抄略》等。

    清光绪九年(1883),邑人为追念林偕春的德泽,在云霄城关竹仔街择址兴建“云山书院”,主祀林偕春木雕神像,俗称“太师公庙”, 一介知识分子达到民众祭拜的程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古往今来,能在历史的烟云里留下一个身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林偕春是云霄县莆美镇前涂村人,这地方在明代时属于平和县新安里,所以从当时的意义是平和人。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林偕春一生至少曾两次到过旧平和县治所在地九峰,第一次是进士及第前的甲子年,也就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第二次则在三十年后的万历癸巳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并于次年,即1594年写下文采飞扬的《平和县新筑塔峰及云龙精舍文昌阁碑记》,有关林偕春到平和旧县治九峰的细节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但依稀可以想象,他行走的飘逸和文采飞扬。

    如今在云霄,云山书院已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处于平和斗山的仰止书院却宠辱不惊地存在。当年的仰止书院是否有琅琅书声不得而知,或者仅仅是挂着书院的牌子却只是供祀林偕春之用。斗山在还没通公路之前,绝对是深山之处,在这样的地方缘何会建立这样一个书院?从有关资料获知,高山村斗内社有位先辈于清代光绪年间曾到云霄、东山一带经商,期间多次到云山书院焚香许愿,果然生意兴隆,于是心生感念,将云山书院香火带回斗内,仿照云山书院建庙奉祀林偕春,取名仰止书院,俗称“太师公庙”,仰止书院是仿照云霄的云山书院所建,算得上是云山书院的一个分院。如此说来,仰止书院始建的确切年份虽无记载,但云霄的云山书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九年,而且斗内这位先辈仿建的时候,云山书院已经是香火旺盛了,所以仰止书院的始建年代绝对在光绪九年之后。当地的退休教师林国英的爷爷出生于1895年,曾经在仰止书院当乩师。当乩师一般在成年以后,由此推算,仰止书院的历史应该在百年左右。林偕春与斗内仰止书院其实并无直接关系,仰止书院的出现是因为崇拜者的行为,但因为高山林氏与林偕春公同为九牧林氏后裔,因此当地民众将太史公当成本家先贤祭祀。

    早期的仰止书院是单体方形土木结构,称得上是云霄县云山书院的微缩版,材料等可以说是就地取材。可惜书院旧建筑于文革期间破四旧被拆毁,仅余几块石墩钩沉记忆,现在的书院是1989年在原址重建的,仰止书院虽以书院为名,却无琅琅书声,更无典籍藏存,实际上就是村民祭祀兼议事的活动场所。仰止书院原来深藏在高山村斗内社,距离环绕的大协关公路还有一段距离,不为人所知是自然的事情,但因为大协关隧道的打通,曾经的偏远山村居然就在国道边上,路旁“仰止书院”的指示牌就给过往之人提醒它的存在。

    仰止书院已经很老了,老的还有过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