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74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小 巷

    作者:⊙朱超源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9-04-22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自记事起,小巷就是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过去的岁月如轻烟,若隐若现,有时很想把儿时的欢乐时光用文字悄悄串起,但思绪总是断了又断,景是人非,日渐淡忘。当我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小巷之中,任由乌黑的房檐、光滑的石板、斑驳的泥墙、散乱的瓦砾竞相扑入眼帘,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之感顿时油然而生,质朴而又熟悉的味道迎面扑来。

    从小溪市尾城隍庙边的小巷进入,一眼可见一座红砖楼。这里是小巷昔日最为繁华的地带,苏联风格的建筑,两层瓦房结构,五级台阶,这在当时也算是规格比较高的房子——旧城关保健院,里面住着大多都是医生与护士的家属。在当时总觉得他们父母都是吃公粮的,好像他们地位很高,他们的孩子读的学校就是比较好,与我们有些隔阂。院子里有口水井,母亲常到那里挑水,一来二去就熟络了,可是我很少认识那里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年纪相仿的男孩子较少的缘故吧!

    我玩耍的小天地应该属于这一条称之为“小庙后”的巷子。这条巷子,住着许多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从幼儿园起,没有大中小班之分,通通收在一个班级,待入一年级的年龄到了,到校长面前一量,个子还凑合,就通过。若是个子还瘦小,那就得再回到幼儿园“回炉深造”。打小咱的个子就不高,幼儿园呆了三年,班长也没少当,大小也混出了个小头目来,因此在这小巷里总能呼风唤雨,甚是快哉。

    小巷在岁月中慢慢变窄了。儿时好几伙人可以在这里捉迷藏,玩“救国”,跳方格……可以放肆地从张家进,李家出,每一家都是藏身处,每一家都是活动区,然后再蜂拥而至,到小巷口集中。而现在的小巷只容来往行人路过,似乎打了个照面也得侧一下身子了。在高楼林立中,巷就成了一条窄窄的人行通道,仅此而已。

    大庙后也是条巷,其实巷的宽度与小庙后差不多,就因为它住的人口比较多,巷子长一点,所以供奉的土地爷庙宇就建得比较大。两条巷交汇于大埕处,现在威惠庙和原八一旅社中间地带,则是大家玩枪战的天地,用剪刀石头布决定“敌”我双方,依据地域划分战场,巷战就成了大家乐此不疲的游戏。大家武器装备十分精良,枪法则是百发百中,战斗打响后,瞅准了对象,比划个手势,一声“吧嗒”,立马“壮烈牺牲”,只不过这些“烈士”一经救援就会起死回生,最后清扫战场,看看幸存者多的就是胜利者,可以站在大埕较高处,接受失败者的庆贺,借此炫耀一番。小巷硝烟散尽,爽朗的笑声总是在父母多次催促吃晚饭声中才恋恋不舍地消失在暮色中。

    胡乱扒了几口饭后,静寂的小巷又沸腾了,大家一窝蜂地拥挤到几个大户人家里去,当时谁家里有台黑白电视就很了不起了,要是有台彩色的那更是声名远扬,说起话来多多少少感觉有那么一点眉飞色舞,不过我们小屁孩可管不了那么多,顶多就是投去羡慕的眼神,外加进屋时把“打仗”过后脏兮兮的小脚象征性地搓搓罢了。精彩的电视剧总是撩得大家心急火燎的,像《八仙过海》、《射雕英雄传》、《血疑》、《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都成了小巷傍晚大家追踪的热点,大伙儿争先恐后的,找不到位置就踮着脚在窗外探头看,或倚靠在门边,甚至爬到门口的猪圈上……

    小巷里的人家搬走了一户又一户,小巷里的孩子长了一茬又一茬,胡同远处的那缕光,让人在恍惚之间,晃动着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龟仔,狗仔,强仔,大头仔,茂斌仔,增宏,龙川,毓勤……

    人们总喜欢回忆过去,因为那是回不去的地方。经常回忆过去,说明行将老矣,其实,老已老又何妨,就留点念想,纯纯的,记怀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