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70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九峰崇福堂与东晋名士谢安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9-03-2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崇福堂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平和县九峰镇复兴村。

    崇福堂属歇山式建筑风格,座北朝南,为三进砖木结构,庙堂建筑面积750平方米。瓜形大门描金彩绘,文饰繁密,门两边一副对联“崇山集瑞英灵永镇,福地呈祥香火长新。”从庙内匾额及石碑上的刻字可以了解到,崇福堂始建于元末时期,后又于明洪武四年扩建,清康熙四十年重修。《平和县志》也有相似的记载:“初建于元,明洪武、清康熙、嘉庆等年间屡有重修。” 庙堂面阔5间,进深3间,左右墙壁上绘有生死轮回及二十四孝图。殿中抬梁、门拱及穿插枋多作彩楣塑像、花草木石、鸟兽等浮雕和透雕装饰,在抬梁和横槛分别悬挂着“神灵显应”、“霖雨苍生”、“惠我无疆”、“意树宝花”、“宝筏飞南”等五通金字木匾。

    通观庙内,观音、释迦摩尼等佛祖、哪吒、吴真人、十八罗汉、五显帝、保人大夫、地头爷、阎罗王、关帝爷等各路神仙汇聚一堂,好不热闹;中堂主祀的神明则是东晋名士谢安、谢玄叔侄及其夫人,俗称“王公”。可以说,崇福堂是集儒、释、道、三教九流于一堂、文化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闽南古庙。

    对于崇福堂内为何会主祀东晋名士谢安叔侄,确实令人称奇。不过,了解漳州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清道光版《平和县志》记载:“邑人多祀广惠谢王,其源起于陈将军。王即晋谢安石也。” 《漳州府志》也有记载:“广惠王即谢安也,陈将军元光奉其香火入闽,启漳,漳人因祀之。”如此说来,谢安“来到”漳州乃至平和都是因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那么,唐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平乱的陈元光将军为何会将晋朝江左之地的谢安的香火带过来呢?这里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谢安此人。

    谢安出身东晋名门世家,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政治家、军事家,文韬武略无不精通。谢安和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年轻时就是好朋友,学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可以知道,诗中“王谢”指的就是当时王羲之和谢安两个家族。《晋书•谢安传》里这样写道:“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世说新语•排调》也有相似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而使“晋室赖以转危为安”的就是军事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这一战,时为东晋丞相的谢安带领以侄子谢玄为前锋的八万北府军把前秦皇帝苻坚带领的近百万大军打得溃败而逃。此战之后东晋把边境推进到了黄河,从此长达几十年再也没有外族侵略。“淝水之战”展现了谢安非凡的军事谋略,他的这次复出被称为“东山再起”,之后二十余年谢安一直为朝廷鞠躬尽瘁。可以说,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此看来,“开漳圣王”陈元光携带谢安香火入闽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主祀谢安叔侄的崇福堂也是与陈元光“沾亲带故”的。

    崇福堂原名为罗寨庵,当时是聚居此地的罗氏族人的祠堂。据说这里的罗氏先人原为陈元光将军部下,他到此定居时也效仿陈元光携带谢安香火而来,并在祠堂设立谢安像供族人朝拜。后来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不断增多,祠堂香火日益鼎盛,罗氏族人为了让地扩建庵堂,遂举家迁移广东定居。明洪武四年,罗寨庵扩建并改名为崇福堂。为了表达对罗氏先人的敬意,信众在对岸的山坡上建造一座罗氏庵。从此每年的“王公”诞辰及普渡日,祭拜者必先到罗氏庵祭拜罗氏先人,再拜“王公”。在九峰崇福堂,每年正月初五到十一,信众们都会请出谢安王公神像巡游九峰镇、崎岭乡两个乡镇的8个村子,据说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500多年。王公出巡时,所到之处锣鼓喧天,民众夹道摆设香案,鸣炮相迎,献供朝拜。在巡游结束前,还会上演“王公走轿”等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九峰当地,祭拜“王公”有个众人皆知的习俗,那就是鸡不能上供桌。关于这个,当地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淝水之战”中因公鸡提前报晓助东晋大胜,从此谢安再也舍不得吃鸡;另一说是因谢安是因误吞鸡骨头而死,从此不敢荐鸡。对此,清道光版《平和县志》“杂识志”也有记载:考《晋史》,安石太元九年病,子侄请祷。安石曰:“无益也,昔桓温盛时,我惧不免。偶梦与温适野,温下车谓我曰:‘卿且坐此!’我乘其车,行十二步见白鸡而止,今我代温为相十二年矣。兹岁在酉,吾其不起乎!” 已而果卒。至今祀王者不敢荐鸡,本此意也。乃或谓王误吞鸡骨而死,陋已。——可见,上述两种民间传说都不靠谱。

    在崇福堂的碑刻文字里,有一幅楹联尤为引人注目:“公志在东山我亦志在东山怅望千秋尚友弥敫素抱,昔患遭强虏今复患遭强虏横瞻八极问谁克绍前勋。”楹联上款为“光绪丙午正月上浣”,下款为“后学朱念祖敬撰”。这幅联里分明也是借咏“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发情怀。1994年版的记载里,朱念祖乃民国11年的平和县长。

    千百年来,几乎在中国的每个地方每个村庄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守护神,九峰崇福堂选择东晋时期文韬武略品德俱佳的谢安叔侄作为人们的守护神,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贤明人士的推崇,对文明祥和、安定稳定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历代先民渡海迁居台湾,“谢王公”的香火也随之传播到宝岛台湾,如今在台湾岛内已有100多座祭祀谢安王公的庙宇,成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