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62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黄田之美

    作者:⊙洛洛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9-01-28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与九峰镇黄田村结缘于30多年前,那时我在平和二中读文科班,同班同学有好几个来自黄田村。黄田村离学校不远,因此,周末偶尔会去走动走动。记得班里成绩最好的那个同学的家就在咏春楼,另外两个则在楼外附近。当时我们不知道咏春楼与曾萼的故事,只记住了楼匾题刻的精美和大热天楼内的清凉。年轻人的目光还看到了当时楼内住户拥挤热闹,人声嘈杂,与现在的氛围冷清截然不同。同学带我们去看村子中央的八卦井,那是一口井沿与地面齐平、只用长条石衬砌一个呈八卦形井圈的水井,井面长宽约两米。同学说这口井的神奇在于水位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既不会满溢出来,也不会销蚀下降。大概是水与人类生命密不可分吧,到过黄田的人只要看到过八卦井,就一辈子记住它了。

    30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走进黄田。在看到八卦井时,我特别留意看它的水位,果真没有变化,只是时代不同了,已经没有多少人来这里提水了,青苔和漂浮物多了起来。传说它是郑成功部队经过时挖掘的,除了军士饮用,也给战马解渴,所以才特意建造了一个特别适合人畜共用的水井。

    看过八卦井,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村外的河水环绕、双塔遥相呼应,看村内青砖古厝林立、土楼联袂如珠,才发自内心地全面感受到黄田村的古建筑之美与人文之美,那是与青春年少时期看黄田截然不同的。

    黄田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今年又荣获“福建省最美乡村”称号,这并非偶然。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有明清以来长久的人文积淀,再加上近年来家园清洁、富美乡村等保护性开发与建设,使得黄田村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放异彩。

    黄田村背山面水,村子三面临水,溪水呈玉带状绕村而过。沿着村内鹅卵石道路随意行走,随处可见生土楼、古民居、旧祠堂。它们有的联袂出现,有的夹杂在崭新的钢筋水泥建筑中,幸好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宝贵,在建筑新房子的时候会认真规划,注意到不影响或破坏古建筑。黄田村历史上总共有过八座生土圆楼,目前仍然保存较好的是咏春楼、联辉楼、拱方楼、龙见楼、南阳楼、衍庆楼、老碧楼等七座,第八座俗称“后楼仔”已毁无踪。村内各个角落都有鹅卵石铺筑的巷道相通,把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古民居和旧祠堂、土楼串联起来,行走其中,仿佛是在时光隧道中穿行。

    翻开黄田村曾氏族谱可以看到,自古以来,黄田曾氏住民既重视科举功名也重视经商贸易。经商主业是贩卖烟丝和种植晒烟,还涉及棉纱、包纸、布匹、豆饼、砂糖等多种,各类货物远销漳州、厦门、上海等地,族人做生意的轨迹遍布潮汕、苏杭,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为该村大量古民居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与神州各地成功人士光宗耀祖的观念一样,黄田曾氏祖先在打拼一辈子攒足钱财之后,当年不同房系的黄田曾氏也都各自选地建造祠堂,于是各式各样富丽堂皇的宗祠先后涌现,如今,在黄田村平坦开阔的土地上,为数众多的旧祠堂与生土楼一起成为研究和观赏闽南古村落的重要实物。

    黄田村内体量最大的生土圆楼叫龙见楼。龙见楼建于康熙辛酉年(1681年),全楼由一个大门出入,中心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大内院,不设祖祠。站在三层楼上依窗望远,龙见楼的大气与霸气尽收眼底。族人传说,楼墙宽得可以摆上八仙桌,四人围桌饮酒还有余地;若用一根面线围绕大楼一圈,再用这根面线煮成面食,几个后生子也吃不完。土楼原住民曾庆兴老人回忆说,以前由于住房紧张,他把自己居住的二楼楼墙掏空,在掏空处增加一张床位,床下设置柜子置放杂物,由此亦可见楼墙之厚。龙见楼楼内场地中央位置的回声现象、室内全无蚊子的奇特现象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黄田村内最小的袖珍型生土圆楼叫做衍庆楼。衍庆楼靠近黄田村西边的小河,建设于清道光年间,楼外沿直径仅有38米,不及龙见楼的一半, 18间共14个门路,只有龙见楼的三分之一。衍庆楼楼房小巧别致,冬暖夏凉,别有一番情趣。如果把龙见楼比做膀大腰圆的莽夫壮汉,那衍庆楼就纯粹是一个细小别致的小女子。

    黄田村最为出名的土楼当属咏春楼,这是一座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书卷气十足的土楼。楼主人曾萼的名字为大众所熟知。咏春楼建于1770年,时为吏部尚书的谭尚忠题写楼名,楼匾是花岗岩石,可惜已经断裂,题字却还清楚,笔力刚劲,耐人寻味,见证了楼主人曾萼与谭尚忠之间深厚的同学情谊。咏春楼与龙见楼的建筑特点相似,只是体量比龙见楼略小,公共内院、包括各单元内天井地面统一铺上花岗岩石板,大小门框都是巨大条石砌筑,气派与别处自不相同。

    古时候的黄田村,做生意发了财之后,不仅仅盖房子、修祖厝、建祠堂,他们还十分重视诗书传家,培养子孙后代走上科举功名之路。最为闻名遐迩、令人敬仰的是曾萼为官清廉、造福地方百姓的故事。“面山秀出文峰锐,襟水环流玉带宽”,久负盛名的“聚顺堂”门联“勾勒”出黄田村的地理布局。聚顺堂是以清朝乾隆皇帝敕封的‘廉政公’曾萼为典型,他一生公正廉明,政绩斐然,为孝告老,服务桑梓,忠厚好义,关于他的遗闻逸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聚顺堂如今成为教育后人的“廉政公祠”,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参观。占地约1600多平方米的祠堂布局巧妙,由内而外布置了二天井、三大埕。由聚顺堂内往外眺望,可见屹立远方的“笔尖峰”,背衬着悠悠白云和朗朗青天,天人合一的意境宛然如画。

    在男性为尊的古代社会,在黄田村却有一位女性受到族人的敬佩。这是一个在诗礼传家方面富有远见卓识的女人,是黄田曾氏三世祖妈张氏,由于她率先创设了“书田制度”,激励和培养了本村许多人才,所以被曾姓后人敬称为“八婆太”。

    传说八婆太辅佐丈夫辛苦起家,然而膝下无子,当时族人纷纷要以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她,但是她思虑再三,恐怕嗣子今后不务正业,挥霍无度,荡尽万贯家产,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于是婉言谢绝族人立嗣过继的建议,毅然将巨大家产均分三份,其中一份用于设立书田制度,奖励后裔子孙有功名者。得益于这一制度,黄田村人才辈出,盛极一时,明清科举时代,黄田村出了3个进士,21个文武举人,占平和全县曾姓41名的1/2,被乾隆皇帝敕封为“文武世家”,因此,黄田村古时有过“黄田府”的美称。

    不管古时候取得过什么样的辉煌,那都是过去的历史,正视现实,活在当下,把黄田建设成为又富又美、宜家宜居的美丽乡村,才是黄田村人共同的责任。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黄田村外的古榕公园,广场音乐悠扬悦耳,休闲的村民不论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前来这里,或把栏吹风、观赏夜色,或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共同绘就一幅黄田村幸福美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