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5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端严聚奎楼

    作者:⊙林晓文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11-26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平和县九峰镇北去数十里,海拔800多米之五凤山西麓,群峰逶迤,层林叠翠,自然风光秀美绮丽。发源于五凤山脉的韩江支流仙溪由东往西迂回流淌,在山坳间蜿蜒而成“S”形丘陵地貌,丰沛的溪水长年滋养着一方沃土。数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朱、杨、曾、黄、林、李各姓村民在这里聚族而居,渐渐形成一个古朴而幽静的村落——秀峰乡福塘村。因村庄造型奇特,状若太极阴阳鱼图,近年被形象地称为“太极村”而声名鹊起。

    福塘境在平和县西部腹地,昔称“上大峰”,系平和旧县衙址通往龙岩、永定必经之地,亦为古代商旅要驿,清时设有“大峰塘”关卡,民国时曾为维新乡治所。斯地民风淳朴,教化早开、文脉绵延,迄今留有明清风貌古民居62座900余间,大都结构精致、造型美观,可谓集漳潮民居建筑风格之大成。这些古民居中,聚奎楼显得气象端严、出类拔萃。

    聚奎楼位于仙溪北岸之福塘村塘背科。以“太极图”观之,所在为北太极阴鱼之鱼眼。其为双环单元式圆形土楼,内环单层,外环三层,平面8个单元24开间,外加门厅和中厅各一间。楼体直径约41米,大门朝西而开,为花岗岩方框套拱券门,内门框宽约1.5米,高2.5米。其上两个方形门簪分别篆刻有“合社”“平安”字样;门楣处嵌有一石雕阴额,上书楼名“聚奎楼”;两侧方框錾一副楼名嵌字联:“聚族于斯和气一团安乐土/奎星所照灵光万古萃高楼”。楼名取“五星聚奎”之意,五星聚奎为古代干支历法的开端,是为祥瑞之兆。

    聚奎楼内环为青砖墙面,单元含墙进深约12.9米,以门厅和中厅为界分左右两部分,各设四个单元拱券门,门侧有窗,石砌窗框錾有窗联,风格异于他邑土楼。左右两部分装修风格又有不同,右侧相对简陋,左侧则精致得多。选择左侧中间一单元推门而入,却见里边三开间共用一个天井,显得开阔敞亮;上厅左边有侧门与相邻单元互通,两个单元共六开间形成一个整体,显见大户人家之气派。每个单元上厅后侧有一副斜梯通往二、三层,楼上每层各有1个楼梯间2间卧房,两单元合共2个楼梯间4间卧房。房外有连廊互通,靠窗一侧为木屏隔墙,木屏上半部分为镂空栅格,使得廊道采光良好;栅格边缘镶有镂空雕花,雕工精细,构图巧妙。概括而言,聚奎楼左侧四个单元中,居中两单元各层均连接贯通,两端单元则互为独立,这又是闽西南土楼中绝无仅有之结构格局。

    如此气派之聚奎楼,其主人又是何方神圣呢?

    由楼上循梯而下,回到一楼正厅。这是一间敞开式厅堂,正面屏风及两侧墙面均挂满相框,中间所挂为杨友政、邓吉夫妇标准像及其生平介绍。可见杨友政夫妇即为聚奎楼之肇建者。杨友政(1882-1959)幼年失恃,父亲体弱多病而家道贫寒,于16岁即随舅父过番至泰京(曼谷)“叹吃”(讨生活),从月挣3铢泰币做起,至29岁创办福安堂药行,年近四旬方娶大埔客家女邓吉为妻。20年代末,时逢乱世,战火频仍,杨友政虽身在异国,仍牵挂家人安危,遂耗费巨资,由发妻邓吉孤身归国返乡修筑规模浩大之聚奎楼,至1936年聚奎楼落成(匾额题款“民国丙子年春月”,丙子年即1936年),前后历时六载,邓吉以弱女子之躯,三次自泰国长途跋涉返乡,不畏艰险,呕心沥血。聚奎楼建成以后,左侧4单元供杨友政家人自住,右侧4单元作为叔伯近亲安居之所。杨友政逝后,邓吉亦曾于60代年返乡在聚奎楼小住。

    据当地提供的资料记载,聚奎楼由具有丰富修楼经验的永定师傅承建,其木屏雕刻则由大埔和村的邓耀金师傅和白土村的林大寿师傅制作。楼仿太极八卦而造,左右合共8单元,暗合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之构图。精工出细活,整座土楼既保留了闽西南传统土楼的特点与风格,又结合了当时农村单屋结构的特点,特别是三开间共一个天井的“大厝起”格局,使楼内采光充足、通风透气,这是他邑土楼无法比拟的。此外,楼名及楼联均由清末民初闽南书法名家黄惠撰写并亲笔书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神效。笔力雄健的书法配上对仗工整的联句,再加上楼内窗户“瞻高邀明月/望远看奇花”“仰观对月饮/俯察思禄永”“清风徐来好/明月桂花香”“夕阳红半楼/远水碧千里”等佳联妙对互为映衬,为聚奎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杨友政夫妇对文化的敬仰与重视。

    事业有成的杨友政毕生勤俭节约,虽富裕而不奢侈,“每月只用十铢泰币理发”,却心系梓里,热心公益与慈善事业,在为家乡修桥铺路之余,又于1941年寄资5000大洋创办了“维新乡中心小学”(今天的福塘小学前身)。其世代佃农,祖上未曾启蒙识字,杨友政夫妇更一生饱受不识字没文化之苦,深知唯有知识才能彻底改变命运,唯有文化方能推动事业发展。杨友政和邓吉育有七子五女,从小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而至学有所成,终成人中龙凤。长子杨锦忠在杨友政逝后将福安堂发展壮大,并最早促成北京同仁堂、漳州片仔癀等著名中成药进入泰国及东南亚市场,对发展中泰贸易起了一定作用,在商业界、药业界、卫生界及众多侨团中知名度很高,颇受推崇,是泰国华社久享盛誉的侨领,被誉为泰国中医药界泰斗(1994年版《平和县志》录有其事略)。二女儿杨志玲,于大哥杨锦忠去世后肩负家族重担,曾陪同泰国卫生部部长访问北京同仁堂,促使泰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医药合法化。在其主导下,福安堂和北京同仁堂合资创办了“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开辟了泰国中医药发展的新天地。此外,杨友政其余子女在各行各业亦有不同建树。

    聚奎楼落成至今,堪堪八十一载春秋。与众多日渐衰败坍圮之土楼不同的是,聚奎楼仍有人居住而整体保存完好,个别较破旧单元亦已重新修缮加固。尤其正对大门的中厅被整葺成敞开式堂屋,其内布有“福塘太极村杨氏家风家训馆”,墙上分别挂着“杨氏家训”、“杨氏荣辱观”、“杨氏贤才榜”等展版,展示着杨氏家族勤俭淳朴、与人为善的良好家风。正堂墙上挂的“贤才榜”,所列正是从聚奎楼走出的数十位杨氏贤才,他们有海外侨领、名商巨贾,更有政界、学界杰出人士,有的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有的身居中央级媒体重要岗位。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都传承着聚奎楼的良好家风。在家风家训馆彰其成就以昭后世,正是“五星聚奎”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