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庙宇青灯伴读书

    作者:◎罗龙海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7-07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古城九峰,离家近20公里,我在那儿度过了五年寄宿读书的时光。那时我的学习生活十分有规律,上课、吃饭、锻炼身体等等。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周末没回家的我就像自由的小鸟,在文庙、城隍庙、断墙、城门、古井、牌坊各处逗留,一点一滴啄食着古城内古老文化的颗粒。初到古城时读初二年,我住在一个亲戚闲置的老屋里,放学后还要自个儿生炉火煮饭,碰上阴雨天气,木炭潮湿,生个炉火要费老大劲,吹火吹得灰头土脸,饥肠辘辘,扇扇子都没力气,但是也要挺住。
       一年后搬进学校宿舍,宿舍楼是典型的苏式筒子楼建筑,楼上住老师,楼下住学生。13平方米的宿舍连排着8张木架双层床,南墙连北墙,分上铺下铺,上铺安排10个人,下铺安排10个人,楼下20间宿舍整整挤进400个来自县内各地的农家孩子。那时古城二中是县内文科名校,进入学校宿舍是要托人找关系才能够办到的。校门口就是古城主街道,上学、放学时,由学生为主形成的自行车流和人流塞满街道,拥挤不堪,要是遇上三日一圩的赶集日子,就更不用说了。
       在古城读书的几年,我基本上是一个月回家一次,尽量把周末用于自学,吃饭不嫌简单,随便吃什么都好。那时我的酸菜罐是篾匠爷爷亲手做的,是老麻竹筒雕成的,可以塞进两三斤的酸菜,从星期一开始吃,吃到后来的星期几不清楚,反正是发现下半罐的酸菜长出白色的毛,就赶紧拿到寄宿在古城人家的同学那儿,借用他们的大锅重新炒一炒。重新炒过的酸菜也不敢放心吃了,就把酸菜加上水拿去食堂蒸煮成酸菜水。酸菜本身就烂,再一给蒸煮,更烂,入口就化,以此下饭,食为一绝。
        不仅宿舍拥挤,教室也一样拥挤,初中时一个班级六七十个,高中时还是六七十个,成绩再烂的也坚持到高中毕业,课桌椅都挤到老师的讲台桌前面来了。课间操时,操场不够大,体操队形无法正常展开,有的同学只好站到教室走廊上做操。高中毕业班时,我的班级是个实验室改成的,有98个同学,头顶的灯泡倒只是两个而已,一前一后,都是60瓦的。宿舍也由13平方米的搬到实验室改成的大宿舍,与教室连接,住着108个人,仅有一个大灯泡,100瓦的,悬空吊在宿舍中间,木架床挨着四面墙摆放。
       教室与宿舍的电灯都只亮到夜里十点,十点之后还想自己给自己“加餐”、多吃掉几个难题的话,就只能到文庙大成殿里,那里有给高中毕业班特殊照顾的教室,电灯由最后离开的同学自己关。破旧的桌子上高高堆着难以咀嚼的书本和复习资料,与人头齐平。古老建筑特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笼罩着许多潜心求学的莘莘学子,静夜里的书本化作无穷无尽的营养,透过电灯的微光输进同学们的血管,输进他们的大脑和胸膛。大成殿里空旷宽敞,夏天凉爽,冬天大家挤在一块也不觉得冷,孕育了一大批高考尖子。深夜,当四周灯火熄灭后,大成殿里孤单的灯光倍显明亮,照得更远。
       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被我们当做教室的文庙是全国少有的超规格的明朝建筑,许多卧覆在大殿角落的雕龙石柱和石碑,都是罕见的宝贝,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真没想到,文庙大成殿曾经是我们的教室,这个儒家圣地竟成了当年许多山区孩子的梦想起源地!古城二中慧眼识珠,以宽阔的胸怀拥抱着这样的古董级建筑,把它当做学校的一分子,难怪在这样拥挤的环境,教学成绩也能够出奇的好,高考上榜生也是出奇的拥挤!
       回想上世纪80年代期间的文庙灯光,就觉得那是茫茫书海的航标灯,是为古城二中争得荣誉的文明之光!时隔多年,筒子楼和旧实验室都已更新换代,只有文庙大成殿依然矗立在操场中央,像一枚方形的古老印章,戳在古城生机焕发的土地上,不断勾起人们关于古城的回忆。
        城隍庙、孔庙是笔者少年时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