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50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梅阳玊柱玉楼春

    作者:⊙林晓文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11-0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玉楼春位于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下楼社,距闽南名刹天湖堂不过数百米远。因楼体不高,隐于南湖村众多楼宇之间显得其貌不扬,故而常被人忽略了其作为土楼的存在。由空中俯瞰,整座玉楼春外观方正,内外两重楼体互为嵌套而呈“回”字形结构。这样的格局在闽西南土楼中即便谈不上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鲜见的。独特的楼形外观,加上门楣处以唐宋词牌名“玉楼春”为楼名的匾额,令我产生了前往踏访的想法。

    那是一座双重复式方形土楼,呈坐东朝西布局。楼体分内、外两重,外楼两层,高8米,南北面宽73.2米,东西进深81.5米,占地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约8.95亩);内楼四层,高16.5米,南北进深36.5米,东西进深34.5米。外楼、内楼各设一道西向大门,两门相距约25米,之间是宽敞通透的中轴通道。外大门为土木结构牌楼式门楼,内外共计八根檐柱撑起斗拱燕尾脊屋顶,方形木门宽1.73米、高2.85米,门楣处嵌一匾额,上书“玉楼春”三个镏金大字,门框两侧镌有一副对联“松木公椒木叔俩木成林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二山叠出别宗支”,系清代道光癸未科状元林召棠所撰(注:林召棠为广东吴川人氏,该联原题于恩平县“林家祠”)。内大门为花岗岩方框套弧形拱券门,宽1.71米、高2.78米,门顶横梁左右雕有圆形梅花纹门簪各一枚,门楣处匾额为阴刻楷书“梅阳玊柱”,两侧门柱未镌楼联。楼内屋舍为两进两落单元式结构,外楼计94单元184个房间,内楼计20单元76个房间,合共114单元260个房间。每单元前后两落以小天井隔开,前落多为灶间,后落一层呈前厅后房格局,外楼二层以上为卧房,内楼二层多为仓库,三、四层方为卧房。内楼正对大门为公厅,面宽约5.8米,进深9米,一层祀奉林氏历代先祖牌位,二层供奉保生大帝、观音菩萨等神明香火。各单元设独立楼梯上下,外楼各层未设互通连廊,内楼二层以上设有内连廊,大门一侧设有公用楼梯可供上下。

    内楼中庭为一块边长约13.7米的正方形楼埕,地面铺设不规则卵石,左边有一口六角形水井,历经数百年而水犹清冽。内楼与外楼之间西侧为宽敞的中轴通道,南北、东侧为宽度2、3米不等的巷道,旁边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石凳,成为邻里纳凉交往的场所。屋檐下侧设有内台明,台明下方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设有明渠暗沟互为衔接,哪怕暴雨骤袭,亦能保证楼内水流通畅,不致发生洪涝之灾。

    据了解,玉楼春为下楼社林姓氏族的世居祖宅。据“崎岭林氏宗亲会”林秋明搜集整理的资料显示,下楼林氏先祖日明公系唐九牧大房苇公之后,大约于元末明初,与其兄日清公一道辗转至此,日清公卜居承卿(今崎岭乡诗坑村),日明公则携眷择居南湖大铺寨(今天湖堂所在地)。为谋生计,日明公率家人在附近的“黍仔铺”垦荒造田,开发霞厝塘(今下楼)。衍传至六世静轩公,乃于霞厝塘筑建楼房安居,户口逐渐衍增。另据当地退休老师曾四夷查阅旧谱考证,玉楼春系林氏先祖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二十日奠基,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初八日落成,工程历时两年零四个月,耗银两万一千三百两。若此考证可信,则玉楼春已有450余年历史。

    南湖村系崎岭乡人口最为集中的村落,玉楼春所处,正是南湖村的中心地带,旧时称“霞厝塘”、“霞厝田”,或以楼名称为“玉柱楼”、“玉楼春”,时至近代方简称为“下楼”或“霞楼”。彼地地势平缓、视野开阔,立于楼前空地眺望,西端为绵延起伏、形若笔架的三墩山恋,北面则为魁伟雄奇的大帽山,东首所偎正是千年古刹天湖堂所处、名曰“倒弹琴地”的庵寨尾;往南则是隔溪相望的虎路尾、马尾须及石狮岩诸峰。四面环山的地理格局,使得玉楼春处于南湖这个“聚宝盆”的中心点,在当地素有“鲤鱼在湖”“鲤鱼撞鈡”之说。林氏先祖择居于此并肇基伟业,可见颇为耗费心思。偶有前来探访者,常将内门匾额上“梅阳玊柱”中的“玊”字读成“玉”,实则不然。查康熙字典可知,玊,“玊工也。朽玊也。”当地退休教师林发奖先生说,“玊”在这里含有璞玉之意,意在勉励子孙后代质朴内敛、重内在修养而轻外表浮华方能成大器。而外楼大门匾额所书“玉楼春”系始兴于唐、流行于宋的词牌名,多写花间尊前情事,唐宋江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作尤多。以词牌名为楼名,这在成千上万座闽西南土楼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无形中为这座不起眼的土楼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观之玉楼春,虽非平常所见之圆楼,外观也不显山露水,却极具防御功能,内、外大门均厚实坚固,楼墙最厚达2.4米,门边墙体布有防火水道,外楼东西南北四个角落又设有隐秘暗道,内楼南北角落两个单元开间亦设有暗道,遇到危急情况,族人可经此联络村外,称得上攻防兼备、进退自如。独特的楼形构造外加巧妙的防御功能设计,使玉楼春存世数百年而固若金汤,不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曾经多次抵御来犯兵匪,更在清朝同治年间曾被太平军放火焚烧过(如今楼门犹存昔时火烧炭黑的痕迹)。而在革命年代,玉楼春更在早期的福建武装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据有关史料记载,平和暴动主要领导者之一朱思于1927年初到下楼(玉楼春)组建中共崎岭支部。1928年1月6日,时任中共平和县委副书记兼农会秘书长的朱思又在下楼主持成立崎岭农民协会,亲自起草《平和县崎岭乡农民协会成立宣言》,并联合广大会友,在玉楼春前聚会、游行,提出“五五减租”、免除“新粮捐”、“田头鸡税”等苛捐杂税。3月7日晚,王炳春、朱思、朱赞襄等以玉楼春为据点,率领崎岭、洋半天农会组成的200多名农军袭击并烧毁位于天湖堂右侧的“永茂号”布店,成功吸引了县城保安队出城,起到声东击西效果。次日凌晨,震撼闽粤的“平和暴动”在县城顺利打响,朱思、朱赞襄率领农军由崎岭挥师县城东南门截击外逃之敌,惜因途中遇雨,又受苏洋民团阻击而未能奏功。暴动农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敌人进行疯狂反扑,大肆搜捕农会骨干,迫使大批参与暴动的玉楼春子弟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等地谋生,直至近年方有子孙后代回乡谒祖认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楼人家大都搬离土楼住上了新居。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众多闽西南土楼渐渐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据了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玉楼春曾遭受严重破坏,部分墙体被挖去当生产资料,甚至传出熬煮墙土可提炼出一种俗称“白仔”的硝铵物质的说法。尤为可惜的是,内楼第四层被人为拆除,自此往后,玉楼春也便逐渐没落。如今所见,楼之高度二、三层参差不齐,个别单元因年久失修而坍毁,整座玉楼春日见荒凉而式微,终究难窥往昔风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