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36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青山满怀林语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7-31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在林语堂的笔下,写到家乡平和坂仔的文字不少,尤其是坂仔的青山,林语堂已经把坂仔青山上升到精神高度,深化到坂仔的青山帮助他形成高地人身观的人格修养和文章风格,把自己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坂仔的青山:“为学养性全在兹”。

    坂仔的青山功不可没,影响造就了一个世界文化大师,坂仔的青山也有幸,让林语堂“十尖石起时入梦”。坂仔这片层峦叠嶂的青山让林语堂心存感激,所以他带着感恩的情怀在《林语堂自传》说到:“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不仅仅这些中年的感慨,坂仔的青山一直没有走出林语堂的梦境和记忆,于是在《八十自叙》里,林语堂再次把饱含真情的笔墨留给坂仔的青山“坂仔村之南,极目遥望,但见远山绵亘,无论晴雨,皆掩映于云雾之间。北望,嘉溪山矗立如锯齿状,危崖高悬,塞天蔽日。冬日,风自极狭窄的狗牙谷呼哨而过,置身此地,人几乎可与天帝相接。”在另一篇文章中,林语堂则是这样描写:“前后左右都是层峦叠嶂,南面是十尖(十峰之谓),北面是陡立的峭壁,名为石缺,狗牙盘错,过岭处危崖直削而下。日出东方,日落西山,早霞余晖,都是得天地正气。说不奇就不奇,就奇是大自然的幻术。南望十尖的远岭,云霞出没。幼年听人说,过去是云霄县。在这云山千叠之间,只促少年孩子的梦想及幻想。”这是山的描述,也是对山的解读和接受,“十尖石起”在林语堂的笔下有了更具体的形象。

    “十尖”与“石起”是坂仔南北相对的两座高山的名字。“十尖”位于坂仔的正南方向,是绵延几公里的丘陵,最突出的十个山峰,就像人张开的十个手指头,故当地人称它们为“十尖” ,十尖山其实也就是现在坂仔人说的是南寮山,南寮山群山绵亘,山峦积翠,峰外有峰,重重叠叠,神秘莫测。山中怪石古洞,飞瀑流泉,幽谷虬松,随处可见。而“石起”则在坂仔的正北方向,就是现在坂仔“西坑农民新村”的所在地,因为此地多石头,那起伏不断的一座座的山峰,恰如人的牙齿,所以当地人也叫十八齿。林语堂笔下的“石起”应该是“石齿”之误,因为在闽南话里,“起”和“齿”是同音的。

    在《林语堂自传》中,林语堂曾写到“北部的山巅上当中裂开,传说有一仙人曾踏过此山,而其大趾却误插在石上裂痕,因此之故,那北部的山常在我幻想中。”这充满神奇的传说在坂仔的枯桥山,在山路岔口一块巨石上堆叠一块较平坦的巨石,高高伸出,像一只托天的巨掌。巨石上面,有两只五十多公分长的脚印,足迹清晰,传说是石尖山修炼的道人,经百年修炼,终得正果,成仙之前,行善于此,并在此踩石升空,化羽成仙。这美丽的传说可谓是生命力极强,从不知道何时开始在坂仔民间流传,到了林语堂年代,给了林语堂许多遐想,并且随着岁月的更迭依然留下深刻印象。

    绕过巨石仙人脚印,爬上十余米,便来到一条古道,顺着古道盘旋而上,步行大约两公里,便可见路口直耸一石壁,壁高五丈有余。这应该就是林语堂笔下写道的“过岭处危崖直削而下”。在石壁之巅,立着一块巨石,呈倒三角形的巨石,形状像农村里扬谷场的风柜斗,所以村民们都戏称它为风柜斗石。石壁之下,有一个直径约四十公分长的圆洞,洞深漆黑,不见其底,据说是元末起义军首领李志甫,他率义军路过此地,饥饿难忍,便生气一踢石壁,没想到竟把石壁踢了个大洞,洞里哗啦啦地滚出许多大米,供军队吃,从此军心大震,拥者如云。所以,村民们把这个神秘的洞叫出米洞,此石就叫出米石。顺着山道继续前行,转过大弯,便可看到一大簇石头堆积一起,形状像一头昂首远望的雄狮,被称为雄狮望月。在雄狮望月的左边,有个柱形巨石,大约四米多高,柱面石头高低不平,宛若巨龙缠柱,这就是有名的景点石龙柱。极目远眺,雄狮望月的右边,是一条深不见底的峡谷,峡谷之上,巨大石壁,直耸云霄,而在石壁之中,有一个长约五米见宽的黑洞,依稀可见洞里有一块巨石,状若观音坐莲之势,端庄肃穆,惟妙惟肖,这就是让村民们虔诚膜拜的石观音。石观音旁,一条瀑布从石壁之间飞珠溅玉,飞泄而下。如此集奇、险、秀为一体的山野风光,想象在100多年前童年的林语堂肯定无法一一领略,无法亲临其境的传说更有诱惑和神秘色彩,也就难怪林语堂产生了诸多幻想。

    坂仔的青山在林语堂1923年最后一次回到坂仔之后,逐渐远离和淡出视线之外。但林语堂从来没有忘记坂仔的青山,并且把坂仔的青山当成唯一的、最高的标准,以致1962年,林语堂67岁时,女儿接他到香港游玩,女儿对父亲说,香港有山有水,风景像瑞士一样美。林语堂正色道“不够好,这些山不如我坂仔的山,那才是秀美的山”。女儿将父亲林语堂带到落马山峰,可见一片片田地和薄雾笼罩的山丘,很激动,以为会引起父亲的好心情,林语堂却只是眯起眼睛望了望,不吱声。大为惊讶的女儿就问父亲,坂仔的山是什么样子?父亲连说了三个山字:青山、有树木的山、高山!接着他批评香港的山好难看,许多都是光秃秃的。女儿将父亲带到山顶,此处有树木,是青山,从山顶望下四面是水,女儿以为林语堂肯定会因为这山和坂仔的山相似而高兴,谁知道林语堂还是摇头,在他的心目中坂仔的山,是重重叠叠的,山中有水,不是水中有山!直到这样,女儿才明白过来,原来,父亲林语堂一直沉浸在故乡那片快乐的童年山陵,无论什么山,都无法替代林语堂童年的山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结,而是已经和血液融为一体,无法剥离,让林语堂因为坂仔的青山“从此不再以别的山峰为高”了,这是深入生命深处的记忆,无法抹杀和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