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30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世外桃源的蔡家堡

    作者:◎许少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6-1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北方和南方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北方的彪悍粗犷,南方温柔细腻;北方的古都皇陵城堡比比皆是,而历史的南方基本是被人遗忘的蛮荒之地。然而历史上的漳州,特别是八百年前的平和,到底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景观?是富裕,是繁华?还是孤独,或是凌乱?是文明和经济的高潮,还是远离繁华喧嚣的寂静?八百年前的痕迹能不能从刚刚冒出的传奇“蔡家堡”中寻找点蛛丝马迹呢?

    隆庆村建于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在平和原南胜县还未建立之时,其开基人叫蔡期远(公元1208---1276年)。“蔡家堡”约在开基后十年,即公元1238年之后逐年兴建的。隆庆村是一块“卧牛”风水宝地,地形像个“牛脚印”,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兴建了一座“蔡家堡”。空中俯瞰古堡呈“U”字形,被当地人俗称---“畚箕楼”,其城墙长有750米,总面积有89.2亩,堪称是“连体别墅”之最。蔡家堡的入口很是狭小,如果没有人带路,外人偶尔会找不到它。这不禁让我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刚开始入口确实是“极狭”,从“极狭”的通道向内走进,果然是“豁然开朗”,与外不同。但不知道是原来的位置结构是这样,还是后期的新建筑堆积?只见低屋矮房,错落有序,青砖灰瓦,古意绵绵,随着眼睛的视线连连延伸,形成了完美的古建筑群。

    城堡除了城门通廊上的房间有三层外,其他基本都是二层或一层。城门通廊入口不宽,比一般土楼楼门会显小点,城门上刻着“蔡家堡”三个字显得刚劲有力,门框为条石板,上面贴着一幅大气磅礴的对联,上联为“卜居牛蹄地,千秋伟业,子孙牛气冲天”,下联是:“筑楼畚箕状,百般奥秘,游人纷至沓来”。此联从字意上来看,应该是后人所写,描述蔡氏子孙的自豪感和这块“牛蹄风水宝地”引后人“纷至沓来”的景观。如此城堡之门,在北方的城堡或南方的土楼楼门中确实不很算辉煌,不显气派。“豁然开朗”处是一排整齐有序的农舍,红色的瓦片,青砖砌成的墙,红土灰砖倒略显古朴纯雅。农舍前面的空旷地面有竹篱笆围成的小花圃,新颖且古朴兼备,不知是挖掘者用心恢复原貌还是规划者有意创新。门前的通道是由一个个巴掌大的鹅卵石铺接而成的,漂亮实用,走起路来舒服又不扎脚。这或许是南方早期路面的一大特色,因其水系丰富,鹅卵石到处触手可得,将鹅卵石铺在农舍前,既省钱,又可作通道,倒是符合南方城堡和土楼埕内的建筑风格,还方便雨水的排泄,增添了许多农舍原始味道。

    据蔡家堡的修复总规划师蔡志荣先生说,“蔡家堡”最早是一座由夯土砌成的土堡,地基以鹅卵石砌成,环绕城墙一周原有房间共计108间,分别住有108户人家。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在这一周的墙体中,却找不到一截完好的夯土城墙,所有的墙体基本是从地基的石块到青砖和红砖,无一整齐,没有规律的叠加,想一出是一出的,想起来怎么补就怎么补,有什么材料就放什么材料,很随性,不受限制,有的墙体破落无序,感觉像乞丐服,有意打着补丁。蔡志荣先生谦虚地称这座城堡为“平民城堡”,因为它外表的不华丽和后期修缮不规范。这种补丁式的墙体在整个福建土楼建造中或许算是首例吧。但我在想这应该是年久补修的缘故,而不是有意而为之吧。随心所欲、独具特色,让人陷入另类的意境和猜想中,更重要的是它竟然坚固近800年还屹立不倒。

    雷同“蔡家堡”的城堡,在平和还有几座,牛头城、西山城、南山城,还有世界最大的土楼式城堡土楼--庄上土楼。而这些城堡看似雷同,建筑时间都比“蔡家堡”晚。而现在保护比较完整的应该属“南山城”和“庄上大楼”。“南山城”在县城附近,始建于元末明初,也就近700年,如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方形城寨,全城东西长200米,城门上刻有“天岳培基”。而世界最大的土楼叫庄上大楼,建于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其占地50多亩,周长有700多米,最长直径为228米,依山而建。由天地会的两个管账先生建造的,也是至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大的方圆结构的土楼。然而他们的建筑时间和面积却比“蔡家堡”晚和小,也就是说,在平和“蔡家堡”算是至今有据可查的最早和最大的“U”字形城堡。

    古时建筑有“一门为寨、二门为屯、三门为堡、四门为城”之说法,后人遂称其为“蔡家堡”。而城堡设置与土楼的功能不同,城堡更为丰富,既是供家族居住,可传承,可防御,又有宗庙和祠堂,甚至还有书院和练武场。蔡家堡以蔡氏第一祠为首,十几座代表着蔡氏宗族兴旺的古祠堂,依序排列在一条约二百米长的中轴线上,形成了令人赞叹的蔡家堡祠堂群落,错落有致,十分壮观,组成了一个中国罕见的古祠堂建筑群。

    保存比较完好的应该是城门两边的建筑,是整个城堡的三分之一。城门口两边是一排排坐落有序的老房子。城堡外扩的老房子也是城堡家族成员,更是一个族群发展和扩大的象征。城堡建筑除了中国古代建筑外,还有外国文化的元素掺合。在庭院旁矗立的西方建筑风格的楼门,让人深思和迷惑,这外国文化的渗入是在什么而起的,为什么只剩下楼门呢?外国文化的渗入,是否标志着蔡氏祖先文化的进步和变迁?但不管怎样,从这个楼门的存在至少说明蔡氏对异族文化的兼容和接受,更说明蔡氏家人的进步和宽广胸怀。

    “追远堂”位居蔡家堡之轴心线上,为二进式建筑, 燕尾脊,位于祠堂的第一落。从解放前以来,就供平和小溪镇坑里村、湖田村等地的蔡氏后裔,添丁点灯祭祀。而隆庆本地及山格的蔡氏宗亲的祭祀及点灯,在第二落正殿。此种排布也是一个谜,为什么本地主人排第二呢?是否是因为他们有大小之分,还是因为他们继承着中国五千年谦卑礼让的文明?

    “蔡家堡”不仅建造时间早,更有许多文化传承完好,如:“蔡家拳”、“舞狮表演”、“双狮走水尫”等传统民俗及近代的“女民兵团”、“知青史”、“篮球队”、“文宣队”民国农校等。每年正月初五日“双狮走水尫”,更是“蔡家堡”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堡内的村民都要参加举行盛大的“王爹元帅”巡游行香活动,并由几个壮汉抬着神像到花山溪里游走一圈“洗水尫”,热闹非凡,神像出水上岸后进殿前,村民依例会争着上前摸“王爹元帅”的胡须,若有谁摸到,则会好运当头、财源滚滚。如此做法,与平和的国强乡候卿庵的“走水尫”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城堡的整个建筑风格、面积和建筑时间来看,我大胆地推翻蔡总规划师比较谦虚的“平民城堡”论。我觉得蔡家堡更应该是一座“贵族城堡”,或许可以推论说它是一支拥有独立制度和政权的帝王家族或权贵。其一,从建筑时间来论,800年前,有哪个平民能建造这么一个规模的城堡?其二,从地理位置论,这座城堡是建于湖心岛上,如没有经济实力和政治后台的支撑,它能建起来吗?其三,城内家庙和宗祠连片而建,不是辉煌的家族,能有这样的布局吗?其四,这么大格局的城堡,从“蔡家堡”的城门和位置区域看,城墙不高,它又不属于战争性的城堡,那肯定是在和平时代建立的贵族城堡。蔡家人将城堡建于湖心小岛上,四周有水环绕。城堡与外界是用桥梁来联系,能住在城堡里的人应该都是相对高贵的人吧。福建的土楼一般是用于家族居住的,即使有家庙和宗祠,也是只有一个,而不是一排,所以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蔡家堡不属于纯客家建筑和家族简单居住功能的城堡。也就是说,蔡家堡的开基人不是泊来客,而应是本乡本土之有名望或威严的人,建“蔡家堡”是为了容纳整个族人。从整个城堡后期的拓展程度,更应该说它是一个坚强的族群,如此地坚持近800年,完美地把城堡保留下来,应该是具有坚强的家族信念和荣誉感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它更应该是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是一个伟大的家族,完全的“贵族城堡”。因为只有贵族的子民,才更具有坚守的精神,为了把祖先的家业完美的保存下来,他们不移居,不搬迁,不破坏,城墙坏一截补一截,破一处,补一处,直到今天,依然坚守,城墙再破,家族不破,房屋再老,精神不倒!

    在平和有一则很牛人广告语说得很位:“不到平和,福建的土楼都白看!”平和的大地上原来有土楼二千多座,由于年久失修,已有多座土楼不复存在了,至今保存完好且有记载的还约有500座。平和的土楼建筑奇特,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马蹄形(畚箕形)、半月形、八角形、猪腰形;有规则对称建筑,也有不规则不对称建筑的;有单体,有多元等。从福建整个土楼布局来看,越靠近平和,土楼越多;越远离平和,土楼越少;正好印证了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的“平和是福建土楼的中心论说”。而两千多年前的汉人就迁徙到平和了,也带来成熟的夯土技术,从此土楼前身建造雏形就应运而生,从时间和地理位置分析,更是彻底推翻“土楼是客家人的民居,而不是闽西南民居”的学说。

    历史已经远去,那些时光更是不复存在。而“蔡家堡”的出现,犹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在平和这块大地上以“贵族城堡”不变的姿态屹立在闽南上空,犹如一朵甜美而淡雅的莲花静静的绽放着,虽然喜庆,但却不张扬;虽然激情,却不喧闹,仿佛与世无争却又悠然自得的让生命自然绽放又惬意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