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29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情系石鼓山

    作者:◎苏丽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6-11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石鼓山,它没有平和第一山灵通山的雄伟挺拔,也没有文峰乡三平山的伟岸俊美。它平凡、普通,默默地矗立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

    它就是位于平和县坂仔镇的一座小山,“石鼓山”的名字赋予它如石鼓一样饱满、坚实的躯体。站在山坡上向前眺望,远近闻名的花山溪蜿蜒而下,如一条绿色的飘带,一直伸向远方;花山溪的岸边,可以看到林语堂故居及林语堂文博园的景色。

    我对这座小山情有独钟。脑海中,童年的记忆如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回放。记得那时,七岁的我还没进入幼儿园读书,每天,我赶着家里的那头大黄牛到坡上吃草。石鼓山没有陡峭的悬崖,没有密密麻麻的树林,有的只是低矮的“多尼”树和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茅草。来这里放牛的都是一些小伙伴。每天早上吃完饭,三五头牛,慢悠悠地走着;三五个孩子,边走边挥着手中的牛鞭,沿着平坦的小路把牛撵到这座石鼓山。我们把牛绳缠绕在牛角上,任它们低头啃着鲜嫩的青草。而我们几个小伙伴,要么就头戴用树枝绕成的帽子,伏在茅草中玩抓迷藏,要么沿着一条条蜿蜒的山路,一路追寻,寻找野果子吃。记忆中,那种叫“多尼”的果子满山遍野,随便一摘,就是满满一大把。摘掉“多尼”的帽子,把果实往嘴里塞,一股清甜的果汁沁入肺腑。我们欢呼,我们歌唱,而这段记忆,带走了我的童年,却永恒了我的记忆!

    这之后,到上学的年龄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带走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让我一步步成长。清晨,我站在家里的顶楼上,看着石鼓山默默的英姿,背诵着英语单词;晚上,透过窗户,远眺着石鼓山美丽的倩影,我进入甜美的梦乡。

    记得上高一那年,下午放学,我背着书包往家的方向赶。从家到学校,只有几步路的距离。在路上,一位同村的村民告诉我:快回去,你爷爷去世了。我一听,泪水顿时一涌而出。爷爷已经病了好长时间了,今天他还是离我们而去。我跟着送葬的队伍,一路泪水,把爷爷送到了石鼓山埋葬。这之后,我对石鼓山,多了一份思念,思念长眠于此的爷爷。在爷爷死后的第九年,奶奶也离我们而去。奶奶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八十多岁了还帮我们做饭、做家务。而现在,奶奶却走了,唢呐声声,我泪流满面。还是石鼓山,接纳了奶奶瘦小的躯体。

    之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地,吹醒了坂仔镇的村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坂仔镇的村民们手拿镰刀,肩扛锄头,三五成群往石鼓山蜂拥。他们披荆斩棘,挥舞锄头翻土,愣是把一个个山坡变成了一片片果园。香蕉、荔枝、蜜柚,种满了山坡。排列整齐的“蕉海”中,一阵风吹来,可以听到香蕉树叶发出的涛声阵阵;那红艳艳的荔枝,沉甸甸地颔首低头,压弯了树枝,如一只只艳丽的小灯笼;而那金黄的蜜柚,则挂满了枝头,带着农民们的笑脸,被运往全国各地,有的还漂洋过海。于是,每到金秋时节,石鼓山就呈现一派欢腾的景象。那挑着担子的挑夫,那轰隆隆响的货车轮子发出的声音,带走了果实,也带来了收获的喜悦。

    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过:“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是的,这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石鼓山,是位列其中的。可以想象得到,少年时的林语堂,邀三五个伙伴,到离家不远的石鼓山玩耍,嬉戏。

    石鼓山,给林语堂先生美好的童年时代带来了欢乐,也给了他唯美的回忆;今天的石鼓山,不仅仅是一座平凡的山峰,它更承载着养育坂仔镇村民们的使命,它已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