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28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景 观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6-0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仙人亭

    在三平寺北蛇山山岗上,今废,残基尚存。有关仙人亭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文中有“北耸仙人亭”句,明确指出亭的位置。《通志》、《府志》、《县志》都把仙人亭列为三平山诸胜之一。《中国名胜词典》亦把仙人亭列为“三平八景”之一。

    仙人亭地势险要,居高临下,登临纵目,山下三平寺院及周围诸多名胜尽收眼底,脚下林木苍苍,耳边山风虎虎,确实让人有一种仙人凌空的感觉,故名。

    仙人亭新景在筹建中。

    虎林

    在三平寺后,传说祖师当年练武之处。三平寺后是一条山岗,宛如巨蟒逶迤蜿蜒,名叫蛇山。据传,三平寺地处“蛇穴”,面对龟山,“龟蛇际会”,是块风水宝地。蛇山上,古木参天,修竹摇翠,藤蔓丛生,树密如箍,进入林间,一片绿荫,凉气袭人,偶尔一两声鸟鸣,更增密林静寂气氛。憩息林中,联想寺内塔殿一副对联,“秉烛夜谈经时有玄猿来献果,焚香晨讲法闲看白鹿为衔花”。当年祖师日常生活情景,便出现在眼前。

    “虎林”得名,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当时三平一带林密人稀,常有老虎出没。蛇山山岗上,更是兽王必走之道。山岗下,三平寺佛灯通明,和尚诵经,老虎好奇,便驻足窥视,久而久之,发生了兴趣。每当殿堂传出诵经之声时,老虎便席地而卧,听得出神入化,如醉如痴。从此之后,听禅得道的老虎再也不伤人了,并成为三平祖师一名“侍者”,民间尊称为“虎侍者”,并称三平寺后密林为“虎林”。

    虎爬泉

    在三平寺后。虎林四季滴翠,瑞气氤氲。密林引清泉。林中有一泉眼,异常旺畅,潺潺细流,沿着山涧,流进三平寺内。泉水珠圆玉润,清冽甘美。大凡游客风尘仆仆,来到三平寺,先至泉边,净手洗脸再掬清泉而饮,沁心润肺,一洗旅途风尘,然后朝拜祖师。有些游客朝拜祖师,抽签许愿之后,还掣瓶抱罐,饱汲甘泉带回家中,倒入水缸之中,做为“水母”之用,以祈祖师显灵,保佑合家大小平安,四时好运不断。

    虎林这眼泉水,据传,是当年老虎听和尚诵经,闭目流涎,时间一长,口舌干燥,用前爪扒地,扒出甘泉解渴。后人就把这眼泉水叫做“虎爬泉”。《三平八景》组诗中有首《虎爬泉》,描述老虎扒泉之事:

    引通石窍出清泉,虎爪爬空信有然。

    滚滚长泉皆入涧,滔滔不息总归渊。

    佳音咋听犹如瑟,雅韵遥闻恰似弦。

    此水方能朝到院,烹茶奉佛意全虔。

    虎爬泉边原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乾隆年间,漳浦蔡太师(蔡新)告老还乡之后,夏天避暑三平寺,常在虎爬泉边休憩。“食武夷(茶),看金鱼”,典出于此。

    1992年和2005年,三平风景区管委会先后两次修建“虎爬泉”新景。泉水源头采用现代环保设施,保持水质纯净。淙淙泉水,再由密封管道引进三平寺中,在塔殿东侧,筑一水池,池中建一座太湖石假山,假山清秀挺拔,玲珑突兀,四面入画,假山中镌刻“虎爬泉”三个大字,陈秀卿题。在池水边、假山下,仿真雕塑14只老虎,大小不一,造型别致有趣,憨态可爱。清莹的泉水便从10只“小老虎”的口中流出,日夜不停,常年不歇。游人可饮用,可盥洗,极为方便。

    龟山

    又名龟蛇峰,在三平寺南1公里。早在《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文中,就有“台水口峰若龟浮”记述。《平和县志》也说龟山“在三平山,峰岩特异”。三平寺前,山谷平畴,地势较为开阔,1公里之外,有一座小山突兀而起,小山丘天造地设,恰似一只硕大无朋的神龟,仰着头,伸起颈项,面朝三平寺,逆水而爬。这只神龟,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民间称之为“上水龟”。

    龟山有一口古井,深18丈。三坪村村民曾用18条丈把长的牛绳缒井,方到井底。井水夏不漫流,冬不干涸。传说祖师当年建三平寺,神龟乐意相助,从远处驮来木料,一根根从井中拱托而起,山鬼们搬运不停。当寺庙建到“三落半”时,祖师一觉醒来,山鬼们便瘁然停工。此时,井中最后一根木料刚刚露出水面,便停留不动。据传,这根木料至今仍在井中。

    《三平八景》组诗中有首《上水龟》,诗云:

    一个灵龟上水来,呈祥献瑞决无猜。

    千年永在移难走,万古长存打莫回。

    背聚人家身不动,头腾野草目何开。

    其形最似真堪睹,至大如山岂易颓。

    龟山脚下,三平溪缓缓流过,清澈见底,波平如镜,游人可乘竹伐顺流而下,一览两岸山峰竟秀,满载水色山光。此处是筹建中的三平新景一一竹溪流筏。

    龙瑞瀑布

    又叫百丈漈,在三平寺南1.5公里。瀑布座落在三平溪出口处的马蹄形山谷中,溪流两边危石耸立,树木苍郁。三平溪水汇集成潭,从悬崖绝壁决口冲出,凌空下泻,珠飞玉溅,震撼山谷,动人心魄。瀑布宽20多米,落差34米,其规模仅次于仙游九鲤湖瀑布,为福建省第二大瀑布。

    龙瑞瀑布,文人墨客多有吟咏。明代诗人郑爵魁留下“灵漈长悬百丈崖”句。《三平八景》诗谓百丈漈“千寻以内波千叠,百丈之中浪百重”。翁国梁在《漳州史迹》书中记载,龙瑞瀑布为“一极险峻大瀑布,由上笔直泻下,睹者晕眩,仰不能见泉水之源,俯视之深不可测。其声轰然而雷,诚奇观也!”

    龙瑞观瀑,夏日最宜。游人进入谷底,凉风拂面,水珠溅身,散热清暑,如沐甘露。瀑布跌落所产生的负离子可治疗高血压病,有益健康,诚为休闲健身好去处。瀑布腰壁,镌刻“龙瑞”二字,一米见方,陈奋武题。

    据民间传说,当年祖师初到三平,只身斗群魔,曾经3次被“山鬼”抛下瀑布,每次都化险为夷,神奇般地回到村里。“山鬼”摄于神威,自甘降服。至今,瀑布底部留有一块奇石,状如僧帽,相传是祖师被抛下悬崖时掉落于此。《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也记述这段事:“众祟舁师抛向前面深潭,方乃还来,见师宴坐俨然无损。一夕寝次,复被众祟舁向龙瑞百丈潭中,以笼聚石沉之。其水极峻,观者目眩。及乎回,见大师如故。于是遽相惊讶。”瀑布正对面崖壁峭立,是观赏瀑布雄姿最佳地点。筹建中的三平新景“观瀑轩”和“观音阁”位于此处。

    和尚潭

    在三平寺南1.5公里。据《漳州府志》载,“相传是义中进山时,炎夏洗澡的地方,故名”。“和尚潭”的出处,志书所载,多有异议。《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记述三平的“胜概”,有“百丈漈”,无“和尚潭”。而《八闽通志》、《漳州府志》、《平和县志》记述三平胜景,有“和尚潭”,无“百丈漈”。《三平八景》中,有“百丈漈”,无“和尚潭”。《中国名胜词典》和新编《平和县志》则把“和尚潭”和“龙瑞瀑布”都列为“三平八景”。以上几种说法互相参照,可知“和尚潭”和“龙瑞瀑布”,分为二景,合则一景。

    龙瑞瀑布上下各有一潭,何为“和尚潭”,历来也有不同说法。一说在“漈上”;一说在“漈下”。《三平史考》作者颜亚玉认为,和尚潭在漈上。书中说:“溪水汇集成潭(和尚潭),潭水从岩上直泻而下,观者晕眩,俯视之深不可测。”

    侍郎亭

    旧侍郎亭在三平寺东2公里处,始建于唐,毁于清末。新亭于1992年重建,亭址移至三平寺前大埕左侧。

    我国有不少名亭或因人、因事、因景而著称于世。侍郎亭就是因“侍郎”为何人引起争议而闻名。旧传,侍郎亭的侍郎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自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刺史任上,韩愈与三平祖师有过一段交往,友谊甚厚。三平祖师圆寂时,韩愈“自潮州来会葬,故山有侍郎亭。”

    此说影响深远,一直到宋孝宗年间,蔡如松(漳州人)指出,“所谓韩愈侍郎之说”讹误。他在所著《漳南十辩》文中指出,韩愈逝世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三平祖师归寂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三平祖师公归寂时,韩愈早已不在潮州,且已作古,自然不会“自潮来会葬”。蔡如松又作考据,侍郎亭的侍郎应指王讽。此说沿袭至今。王讽因受山南节度使于琮一案牵累,自吏部侍郎贬为漳州刺史。王讽谪守漳州次日,便专程上三平山访义中禅师。二人“谈禅论易,深相印可”。王讽进山歇息之处原为山房,后改建为亭,因王讽官职得名。这才是侍郎亭的来历。

    新侍郎亭,六角攒尖顶,翘角飞檐,六柱拱托,自亭盖至亭基,全部建筑材料为花岗岩,精雕而成。体型舒展而稳重,气韵飘逸,与周围建筑物十分协调。亭中竖立一碑,重刻唐侍郎王讽所撰的《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于其上。亭柱镌刻一联,“侍郎慕道依师圣参修正觉,亭院立碑载三平肇建因缘。”亭上檐间又刻有两首七绝,为今人许沙洛所作。其一,“当时累谪到南天,别有深山一段缘。论易谈禅钟鼓下,蒲团坐破不知年。”此首叙王讽进山访三平祖师逸事。其二,“山中问道此居停,更为亡师勒石铭。尘劫沦桑埋圣迹,地灵重建侍郎亭。”诗中,“勒石铭”指三平祖师圆寂王讽为其撰写碑文,后人刻石立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