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25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景 观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5-1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三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藴蓄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古代名胜

    三平名胜古迹,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材料是《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的记载。《行录》碑文最后一段,罗列了三平诸多“胜概”:

    “今三平院者,面离背坎,左生锡杖树,右澍虎爬泉,东连大柏山,南接百丈漈,西有九层岩,北耸仙人亭,台水口峰若龟浮,径头岭如虹,广济沼沚,韩文祠堂,鬼斧神工,灵蛇锦色,其余胜概,笔舌难周。”

    《行录》托唐侍郎王讽所撰,实际上是明人的作品,最后定型不晚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稍后,《八闽通志》卷八《地理》把三平胜景罗列为“十一奇”

    “三平山,岩谷深邃,登者历三险三平,乃止其上,因名。唐义中建三平寺。上有龟蛇峰、仙人亭、和尚潭、九层岩、双髻山、高柯岭、煎茶坞、侍郎亭、虎爬泉、锡杖树、大柏山,凡十一奇。”

    这一说到清康熙末还很盛行,当时修的《平和县志》、《漳州府志》都有记载。

    道光年间修的《平和县志》的记载与《八闽通志》略有差别,三平山……胜迹最多……中有九层岩、高柯岭、龟蛇峰、大柏山、煎茶坞、虎爬泉、和尚潭、杖锡树诸名,皆因义中以表胜。”另在卷二<古迹>中,辟有“侍郎亭”条。与《通志》相比,《县志》少了“双髻山”,“仙人亭”二景。

    清末民初,“三平八景”的说法基本形成,并广泛流传。这八景是:龟蛇峰、虎林、虎爬泉、毛氏洞、侍郎亭、仙人亭、和尚潭、龙瑞瀑布。《中国名胜词典》和新编《平和县志》均采用此说。

    “三平八景”另有一说,即顶黄蜂、下鹅公、大柏山、虎爬泉、上水龟、下水蛇、毛氏洞、烟雾漈。此说在三平地区广泛流传。

    “三平八景”又有一说。据流传民间的《三平八景诗》诗目,这八景是:三平寺、三平寺后山(虎林)、上水龟、九层岩、虎爬泉、百丈漈、毛氏洞、大碧(柏)山。每一景配一首七律诗。

    以上罗列诸多胜景,“高柯岭”、“煎茶坞”仅见于志书,已无遗迹可寻。至于“双髻山”,系《八闽通志》记载所误。道光版《平和县志・山川志》另辟有“双髻山”条,与“三平山”并列。该山远在平和旧县城九峰城外,距三平山一百多里。把“双髻山”作为“三平山”一景,不甚合理。兹将三平古代名胜分述如下:

    大柏山

    又作大伯山、大碧山、大璧山,在三平寺东。大柏山山势险峻,绵延数里,群峰屏列,林木苍郁,从三平寺向前望去,犹如一道绿色屏障,云雾缭绕,蔚为壮观。中有一峰,峰顶平坦,方圆三、四亩地,旧日筑有营寨,今圮,残基尚存。《三平八景》组诗中有一首《大碧山》,诗云:

    高山万丈白云封,此际观来翠色浓。

    宝髻含烟呈美景,青鬟带雾献娇容。

    连天自有千寻岭,接水非无百仞峰。

    始觉崔巍板莫及,登临赏月有朋逢。

    高山万丈,白云缭绕,翠色苍浓,宝髻含烟,青鬟带雾,气势连天的千寻岭,涧水长流的百仞峰,令游人始觉大柏山之崔巍,便有了登临赏月的欲望。

    九层岩

    在三平寺西,与大柏山遥遥相对。三平诸多古迹,九层岩当为第一。据《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载,唐会昌五年(845年),三平祖师预知武宗皇帝要废除佛教,“飞锡入三平山,先止九层岩鬼穴前,卓锡而住,化成樟木。”今九层岩顶密林深处,尚存一处旧时残留的基石。相传为祖师初入三平山时的卓锡处。

    九层岩谷深邃,重峦叠嶂,林木蓊郁,景色清幽。每当晨光熹微,山中烟雾缥缈;待夕阳含山,暮霭沉沉,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喜雨过天晴,漫山碧绿,含翠欲滴,十分迷人。《三平八景.九层岩》诗中,如此描述,

    岩高百丈禅师游,始觉诸妖尽欲留。

    愿得扶他而作主,惟期赖我以为头。

    询师此地能兴塔,告尔其山不筑楼。

    眼合方成三座院,观来匹配自当休。

    诗中叙三平祖师初入三平山降伏“山鬼”、盖寺造庙之事迹,並说在此山只能“兴塔”,不能“筑楼”,与民间传说相符。据传,此乃“祖训”。千百年来,三坪村民一直遵循祖师教诲,没有在九层岩上盖房筑舍。九层岩山麓有片茂密的竹林,透过密密的竹枝,千余载前“山谷深邃,人迹不到”的景象,尚依稀在目。

    “九层岩”残碑一块,长1.6米,宽0.6米,今存于三平寺中

    毛氏洞

    在三平寺西1公里。是处林壑优美,水涧长流,山花烂漫,景致清幽。毛氏洞謂洞,洞口在何处,至今无人知晓,唯见一巨石高十数米,其状如盖,似天外飞来,突兀立在山路之旁,甚是壮观。巨石宽阔处,镌刻“毛氏洞”三个大字,落款“李培题”。巨石顶上竖立一根石幢,是佛家镇妖辟邪之物。因石幢状如烛,民间称之为“石烛”。

    相传,祖师当年辟基三平,制服“山鬼”。山鬼建寺赎罪,建成之日,祖师担心日后无人驾驭这帮山鬼,心生一计,建一座地下宫殿,让山鬼居住,再运用神力,移来一块巨石,镇压在地宫出口之处,石上插一根石烛,告诚山鬼,“等到石烛开花,尔等方可出来”。千百年来,这根石烛一直插在巨石之上,从未开花。

    毛氏洞降魔镇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平八景》组诗中有首《毛氏洞》,描述祖师闭洞镇妖之事:

    开来地穴最高深,爽致清幽亦可临。

    众魅栖身多乐意,诸妖托足亦欢心。

    邪魔自此难为孽,鬼怪从兹莫得侵。

    一闭洞门知不启,非师法力孰能禁。

    锡杖树

    在九层岩前。《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载:“大师飞锡入三平山中,先至九层岩山鬼穴前,卓锡而住,化为樟木,号锡杖树。”康熙版《漳州府志》辟有“卓锡树”条,说卓锡树在“平和三平山,义中大师初入山,卓锡而立,化为樟树,至今尚存”。乾隆二十三年雕刻的《重兴三平寺碑记》也有“飞锡于此,化为樟木”的记载。几种说法互相参照,可知“锡杖树”即“卓锡树”,民间流传,九层岩山麓原有一棵大樟树,树大数围,亭亭如盖,是当年祖师公手植的。此说较符合科学。

    锡杖树存活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