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2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山地平和

    作者:◎何 也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4-28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平和县境内重峦叠嶂,特别是西半县更见崇山峻岭,闽南最高峰大芹山就在其中,地道一个山地县。外地人进入平和,感觉最强烈的一定是汽车无时无刻都在穿山越岭。小时候随家父游医邻近山地,最无奈最无望的就是永远也走不出大山的那种感觉。视野里山连着山,山外是山,山岭交错,所到之处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莽莽苍苍。在山地劳作之繁重,只有亲历才会刻骨铭心。山道崎岖,荆莽森然,负重上坡下坎、跳沟过涧,可以说迈每一步都是对体力的挑战。特别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时候目光所及要面对的一定是闭塞、贫瘠的落后,面对体力难以逾越的——在大山夹缝里讨生活时的畏惧、艰辛与无奈。所以在高中临毕业那年,意识到若不考出去,那就必须回山里“修理地球”了。于是一年读白了少年头,没有职业选择方向,只为不回深藏于山地皱褶里的乡下。

    繁茂植被覆盖的山地,外地人看来晦默深藏,实则滋长难驯的野性,每朝每代清剿不尽的匪患就说明这一点。对一草一木、一坡一坎了如指掌的乡民,以广阔的山地为后院,每有肇事便游走啸聚于涧深林密的崇山峻岭。若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肇事者躲几天就回家了;若追逼得紧了,大半没多少犹豫就会转变为山匪,攥着休戚与共的乡谊暗中勾连,当地官吏或多或少在无形中成其耳目,官府往往奈何不得。明正德十二年至十三年间(1517—1518),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的王阳明,率官兵在这片山地上镇压詹师富为头目的农民起义,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叛军在官府中的耳目掌握敌情,一举平定了大帽山詹师富的叛乱。叛乱平定了,让王阳明真正挠头的却是如何治理这片山地,使老百姓长治久安这个问题。通过深入调研,王阳明发现那时的南靖县衙与山地距离迢远,管理起来鞭长莫及,平乱设县的思路便在他的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不设县治贼无由息也”,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二年五月具本请旨,上了《添设清平县治疏》,次年三月奏疏获准,南靖县的清宁、新安二里共十二图和漳浦二三等都被划出,取“寇平民和”之意建县“平和”,平和县由此诞生。王阳明在《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诗中一句“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就可视为治理这片山地而“平乱设县”的注脚。

    平和山地,在林语堂心中是另一回事。林语堂一生,特别是晚年,他都对坂仔山地及人事都念念不忘。他在《八十自叙》中,因为坂仔山地对他的影响,使他形成一种“高地人生观”。“坂仔村位于肥沃的山谷之中,四周皆山,本地称之为东湖。”“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简朴的农家弟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在动荡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林语堂出生于偏僻却不闭塞的平和山地坂仔这个小盆地里,并在这个人际和谐、物质相对富足、环境风和日丽的地方度过他幸福快乐的少儿时期。山地偏僻,时局动荡与战乱极少波及。他的牧师父亲,受当地人尊敬又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山外的信息来源,家庭和睦快乐,民主而开放。不闭塞是由于坂仔一地享有航道的便利。林语堂出生的小屋前就是花溪,坐上乌篷船经九龙江水路就可以直达漳州城与厦门。沿途美丽的自然环境,青翠的山地景色,给了林语堂深刻的印象:“记得,有一夜,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宝鼎)至漳州。两岸看不绝山景、禾苗,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我躺在船上,盖着一条毡子,竹叶摇曳,只离我头上五六尺。那船家经过一天的劳苦,在那凉夜之中坐在船尾放心休息,口衔烟管,吞吐自如。其时沉沉夜色,远景晦冥,隐若可辨,宛如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

    可以说让林语堂触摸到的,不管是地理还是人文,都应该是平和山地最温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加上他对快乐的少儿时期的眷念和远离之后才可能有的审视,难怪坂仔山地在他心目中会如此让人神往。

    实际上平和山地是随人随地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不断转换其姿态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号召实现“四个现代化”,其中一个与山地相关的就是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当时给我的感觉也就是刷一刷标语喊一喊口号的事,因为对于丘陵山地而言,恰恰是非常受限的,甚至根本就无法用上机械。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除了给山区大队配置一辆手扶拖拉机,着手干的却是从民间发掘出濒临绝种的琯溪蜜柚,发动县乡村三级干部带头引导栽种,受可观效益的驱动,二三十年下来,除了局部栽种香蕉和白芽奇兰茶外,平和山地可以说换了一副面孔。野性消失了,变得温和而喧闹;多数天然林、梯田不见了,满山遍野都种上绿油油的琯溪蜜柚,每年三月全县柚花飘香,金秋十月柚子便挂满了果园。经济上去了,也是规模发展的需要,公路村村通,蛛网似的机耕路布满了山山岭岭,就连闽南最高峰大芹山也公路畅达。为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量采用机械作业。老家是白芽奇兰的原产地,开路筑园用挖掘机,采茶用采茶机,搬运用机动车,差不多家家户户都配备成套的制茶机械。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特别是近期,又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富美乡村结合起来,开发了蜜柚观光园、茶叶生态园。离开平和近二十年,回头一看是令人惊叹的,老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程度已相当高,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农业现代化竟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