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20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传 说 义中出家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4-0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祖师公义中禅师,俗姓杨,祖籍陕西高陵。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初六日,出生在福唐县(今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小吏家中。杨义中出世时,白光满室,祥云缭绕,众人十分诧异,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让大家更惊奇的是,小义中一生下来便哭闹起来,用什么办法都哄不了他。正当家人束手无策时,忽然,从隔壁人家的经堂里传来了一阵诵经的声音,小义中就安静下来,睁大圆圆的黑眼珠,静静地聆听着,脸上露出笑容。众人都说,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与佛有缘。

    小义中与佛有缘,从小不吃荤腥,爱读书,过目不忘,家藏的经史都读完了。长大一些,开始研究易经,又热衷读佛经,终于在14岁那年六月初六日,拜宋州玄用律师为师,削发出家。

    义中出家后,学习十分勤奋,与当时许多僧人一样,亦儒亦佛。他不仅努力提高佛学修养,而且穷读经文,长于《周易》,十分注重吸收儒家的学问来丰富自己。27岁那年,义中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半个圣人

    成为比丘的义中,知道禅宗的宗旨是求得开悟,顿见心性,才能自成佛道,这就要靠上乘的大师点拔,方能顿悟。于是,他不辞劳苦,云游名山大川,参访古刹高僧。他先拜谒百岩怀晖禅师,次依西堂智藏禅师,后到百丈山谒见怀海禅师。义中服侍3位禅师整整10年,禅学造诣日渐精进,又去抚州拜访石巩慧藏禅师。

    石巩禅师收徒独特,见义中来到门前,立刻拿起弓箭,张满弓,搭着箭,对准义中大喝一声:“看箭!“义中见状,不但毫不惧色,反而立定脚跟,用双手擘开衣襟,挺胸挡箭,说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石巩这才收起弓箭,喟叹道:“我30年来,张一支弓,挂两只箭,到如今只射得半个圣人。”义中不解地问:“怎么做才算是全圣呢?”石巩不答语,只弹弓3下。意思是全圣没有一定模式,也不可用一定方法达到,如磨砖不能成镜,坐禅未必成佛,必须深解佛谛,得弦外音,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才行。义中领悟了,就拜伏在地上,从此又服侍石巩8年。

    为什么石巩说义中是“半个圣人”呢?原来,禅宗最基本的理论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石巩张弓架箭,直指人心,暗示义中学禅要直指本源,方能见性成佛。义中领悟此中义理,挺胸挡箭,但他所示的“心”尚不是《楞严经》所说的“大心”,而是“肉团心”,所以石巩说“只射得半个圣人”。

    南游潮州

    义中离开石巩后南游潮州,上灵山寺参拜大颠禅师。大颠一见义中,大喝一声:“卸却甲胄来。”义中当下退一步立定。

    什么叫做“卸却甲胄来”呢?就是叫你放下思想包袱,好比人包在甲胄中就难以现出本来面目。怎能悟得佛旨呢?按照佛教理论,人的认识有“俗谛”和“真谛”之分。俗谛即世俗的见解,凡人均有俗谛,犹如身上甲胄,学法之人若不解去甲冑,就不可能露出全身,若不抛弃俗谛,便无法觉悟成佛。大颠的“卸却甲胄来”即寓此意,而义中“退步而立”,说明他已悟到了俗有“真”有“空”的禅理,因而说明了义中在禅宗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义中再拜大颠为师,成为大颠禅师的法嗣弟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义中修证了禅学义理,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并精通医道。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由于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韩愈是当代文豪,很有声望。他三次写信请大颠禅师,大颠才带领义中到叩齿庵挂锡。韩愈就近经常来拜访大颠,谈禅论玄。

    有一天,韩愈请教大颠:“我真心想参禅,只因军州事繁,难以潜心修证,佛法最省要的地方,大师能否概括一句话来给予指教?”大颠听了半晌,默不做声。这时,义中随侍大颠身边,敲禅床三下。大顛睁开眼睛问道:“你做什么的?”义中回答:“要求佛法,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原来,禅门南宗的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个字。净心就要绝妄念,不染尘劳,必须静坐入定,由定生明,证悟人生和宇宙的实理,通悟百法,顿时成佛。

    韩愈听了义中所言,心头豁然开朗,拍手赞叹道:“和尚门风高峻,实难窥得堂奥,却在侍者这边得到入门处,真乃幸事!”此事在当时传为佳谈,为多部史志所载。

    恶溪驱鳄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后,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潮州的恶溪出了鳄鱼精,兴妖作怪,食人畜为害。老百姓叫苦连天,请官府为民除害。

    韩愈决心除鳄,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于是,就上叩齿庵请教大颠禅师。大颠神通广大,能够未卜先知。他知道韩刺史的来意,但佛家人以慈悲为怀,不忍杀生,就避而不见,并交代徒弟义中,韩愈若来拜访,就说师父云游未归。因此,韩愈三上叩齿庵,却见不到大颠禅师,忧心忡忡。义中和尚菩萨心肠,心系民间疾苦,知道韩愈为何苦恼,有意帮助他。就在送别韩愈时,悄悄地说了一句话:“我们出家人以禅杖为大,你们官家人以何为大?”

    韩愈是唐代屈指可数的大儒,何等的聪明,马上悟到了义中和尚暗示他用“硃砂笔”除鳄。于是,回到衙府后,连夜写了篇《祭鳄鱼文》,盖上关防大印。第二天,韩愈率领民众来到恶溪边,摆下香案,宣读祭文,然后用红硃笔一勾,投掷溪中,这一招果然灵验,鳄鱼精便从此消失了。

    义中和尚因泄露了天机,不能在潮州住下去了。大颠禅师叫他抱着一根禅杖,说:“你闭眼睛,跟这禅杖去吧,杖落何处,你便在何处挂锡。”说着,往空中一抛,禅杖直上云天飞去。义中在半空中,只听见耳边呼呼风声。他想再看看潮州父老一眼,便稍稍睁开眼睛。这一睁,禅杖便从空中落了下来,刚好落在漳州紫芝山半云峰下,于是,义中和尚就在这里创建“三平真院”,自立门户,聚徒讲课,宣扬佛法。

    樟花献瑞

    相传唐敬宗宝历年间,高僧义中离开潮州,杖锡云游,落在漳州。义中见漳州山水风光佳妙,人杰地灵,便在漳州开元寺后的紫芝山半云峰下创建“三平真院”,聚徒传教,弘扬佛法。数年间,漳州成为一处重要的佛教圣地,称为“漳南佛国”。

    到了会昌五年,武宗皇帝废佛汰僧,强令僧尼还俗。事变之后,数10万僧尼无衣可着,无物可吃,流落民间。义中大师未卜先知,在皇帝圣旨下达漳州之前,便率领众僧,离开漳州,避进深山,逃过了一劫。

    义中带领众僧沿溪涧前行,一日,来到一处叫九社的地方。此处有个大潭,叫合水潭。上游有两条溪涧,左边一条流自欧寮山;右边一条流自九层岩。徒弟问路,要向何方?义中看了看,见右边那条溪润的水面飘浮着樟花,指着樟花说:“此叫樟花献瑞,上头定是好去处。”有个徒弟不相信,问教于师父,义中说“两条溪水,各取1升,称一称,右边溪水必重3分,”徒弟们试了试,果真右边溪水重了3分。于是,僧徒们欢呼雀躍,溯右边溪涧而上,来到九层岩下,放眼一看,山水灵秀,风光不凡,果然是一处聚徒传教的好去处。

    来到此处,徒弟们好生欢喜,说:“这个好地方,要有个好地名才好。”义中想了想,从合水潭到九层岩,一路坎坷,历三险三平,与漳州的三平真院巧合,算是一种缘份吧,于是,合掌说道“就叫三平吧!”

    义中大师开基三平,后来,人们便尊他为三平祖师公。

    百丈神通

    义中来到九层岩下毛氏洞前,将禅杖插入地里。禅杖立刻化作一棵樟树,后人称之为“锡杖树”。义中就趺坐在树下,闭目参禅。

    毛氏洞里住着一群原始的大毛人,一身毛楂楂的,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当地人称之为“山鬼”。义中的举动,惊动了众“山鬼”。“山鬼”见和尚闯入领地,一齐起哄围攻,要将义中撵走。义中稳坐不动。“山鬼”们便动手将他抬到百丈漈(即龙瑞瀑布),奋力抛下深潭。

    第二天,“山鬼”们又见义中仍坐在樟树下诵经,浑身滴水不沾。他们叽叽喳喳,十分诧异。“山鬼”们找来大竹笼,将义中放进笼内,又在笼内装上石头,再次将他抛下百丈漈。百丈漈深不可测,急流跌入深潭,吼声如雷,“山鬼”们认定这次和尚必死无疑。

    “山鬼”们回到洞前,见义中仍旧端坐树下,毫发无损。“山鬼”们大惊失色,方知和尚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不可冒犯。他们一齐拜伏义中周围,请求宽恕,“山鬼”们恳求义中闭目7天7夜,他们愿意建造一座7进的寺院,将功补过。

    闭洞镇妖

    义中答应“山鬼”建庙赎罪请求,坐在樟树下,闭目念经。当他念到三天半时,耳边听到“山鬼”们凿石牵枋,劳作之声,心中大为不忍,睁眼看个究竟。义中目光炯炯,犹如电炬,“山鬼”们惊慌失措,放下活计,四下选窜。由于义中只闭目三天半,“山鬼”们来不及建好寺庙,所以迄今三平寺只建成“三落半”。

    寺院建好了,义中担心,日后恐怕无人能驾驭这些“山鬼”,于是心生一计,施展佛法,将毛氏洞变成一座宫殿。义中召来“山鬼”,说:“我替你们建了一座漂亮的宫殿,里面宽敞舒适,有吃有住,你们去不去?”

    “山鬼”听了,手舞足蹈,争先恐后,进入地下“宫殿”。义中见状,悄悄作法,移来一块巨石,镇压在宫殿入口处,石上插上一根石烛(佛家称石幢),告诫“山鬼”们:“等到石烛开花,你们就可以出来,今后每年的六月二十九日,我会让人送好东西给你们吃的。”

    义中以慈悲为怀,“山鬼”们坚信不疑。至今,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三坪村的民众都遵照祖师公生前的嘱咐,做赤米粽祭祀“山鬼”们。

    直到今天,毛氏洞巨石上那根石烛还插着,没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