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20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阳明心 朱子情

    作者:◎朱超源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4-0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峰的龙顶山不是很高,但却小有名气,那是因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文成(阳明)初置县治,县衙门就设在山脚下的平地上,所以人们习惯就把这一块称为县后龙。很有意思的是,平和朱氏大宗就建在旧县府的后龙顶上,因南宋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命名的朱熹公园也建在这;而距离龙顶山不远,香火缭绕的正是建筑宏伟的城隍庙,庙里供奉的是唐代“诗佛”——王维,府级建制,居闽南各县城隍庙之首。王维——朱熹——王阳明,朝代相隔甚远,弹丸之地竟然与三个才华横溢、仙风道骨的才子扯上关系,足以激起大家对九峰这一古城老镇产生极大的兴趣,刮目相看但又不由心生疑虑。

    因为都御史王阳明在《添设清平县治疏》中上疏朝廷“呈乞添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移风易俗,庶得以长治久安”,使朝廷同意在河头大洋陂(今九峰镇)动工兴筑县城,才有了孕育出后来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闽粤两省通衢的漳州市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果说“平和”的美誉是王阳明的得意之作,那么能将同是诗人,将儒、释、道都颇有研究的王维推为人们所膜拜的城隍爷,则是王阳明的有心之举。在王阳明的《再议平和县疏》中清楚记载 “及据知县施详呈报:县堂、衙宇、幕厅……俱各坚完,惟……城隍、社稷坛,亦因风雨阻滞,次第修建,期在仲冬完工。”王阳明对筹建平和老县城九峰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平乱方定,人心浮动;建立县治,百废待兴。选择王维作为民众的守护之神,保佑一方平安,伸张正义,善恶分明。一个管阴,一个管阳,二王共治,让大家心存敬畏,足见王阳明的文治武功之措是多么的精妙。

    进入九峰,过了东门的牌坊楼,顺着城隍庙旁边的小道拾阶而上,步行不到百米,拐一个弯,一座古朴的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它就是素有“升烟冠邑”之称的朱氏大宗祠堂。祠堂坐东向西,树木葱茏,祠前大埕很开阔,照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十分醒目。祠堂的门楼、前厅、天井、正堂一应具有,进门横匾上“家正传声”镏金大字青砖墙壁,黑瓦飞檐,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这与典型的祠堂似乎没什么差别。倒是那门前的一对青石抱鼓,看起来有些年头了,雕刻着喜鹊登枝图案,俊俏可爱,振翅欲飞,蕴含着几多庄重,几多宁静。大门旁边的窗户很特别,是由石头雕刻而成,透镂的窗棂,从中间的圆洞望去就可一览祠堂内部摆设。石窗下安放着一块石碑,刻有描红大字“紫阳大宗”。据史料记载,朱熹以“紫阳书堂”命名其居,并且自撰《名堂室记》“紫阳山在徽州城南五里……故尝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章,盖其意未尝一日而忘返也……”所以后人都以“紫阳”称朱子。莫不,此朱氏大宗与朱熹有何渊源?

    翻阅《平和朱氏族谱》,我们欣然发现,九峰朱氏的开基祖为朱熹的曾孙——朱濂!无怪乎九峰的朱氏大宗祠堂选址如此讲究,背靠龙顶山,面向九峰双塔,祠堂前后“九峰八景”:双髦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青烟、石浮秋日、笔山浸汉、碧水澄波尽收眼底。朱濂生于福建建阳考亭,官至宋末太师相,宋末元初,为躲避兵乱流落到永定,再迁到霞寨大坪,最后到九峰定居,传宗接代,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七百年,比王阳明建立县治足足早了两百年!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无独有偶,他们不约而同相中的是这一风水宝地——九峰!

    作为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后代,朱濂对曾祖父理学的推崇也是不遗余力的。“君子之所贵者,仁也。臣子之所贵,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我们看到,朗朗上口的朱熹《朱子家训》被高高地悬挂在祠堂的墙上,寥寥数百字,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全面阐释了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它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缩影,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它倡导家庭和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对照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宋代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被推为官方哲学,可见其不俗的学术造诣。因此,我们这才会见到如此气势磅礴的朱熹公园。

    朱熹公园以“平和朱氏大宗”为主体沿山而建。如果我们从大路走畅游公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进山的迎宾牌坊,气势宏伟,而特地仿建的县衙城墙,显得古朴厚重;山腰处的大宗牌坊,则显得庄重大方,两尊石狮静静卧立,神采奕奕。“孝”字的碣石挺立在广场引人注目的位置,时刻提醒着邻里乡亲、后生晚辈一定要“百善孝为先”。荷莲瑶池芳草萋萋,水花四溅。《朱子家训》石碑正反两面,一面是文言文,一面是白话文,镌刻俊美,字迹清秀。登上几级台阶抵达一个平台,就是朱氏大宗祠堂所在地了,左右各有一条石阶,石阶旁各有一凉亭,一曰“仰德亭”,一曰“景贤亭”。山坡不陡,登山的台阶很好走,几个折向,又有两座凉亭,曰“慈廉亭”“念祖亭”,再折行向上,即到达峰顶。一次的上山,一次的下山,满满的一趟德行教育,处事教育,感恩教育。

    朱熹高大的石雕站像矗立在峰顶,一身通天冠服打扮,左手自然垂落紧握一卷书,右手轻轻握拳微抬至腰间,长须飘飘,慈眉善目,端庄典雅。瞧着他专注地眺望着远方,我顿时高山仰止般肃然起敬,耳畔边仿佛传来学堂里阵阵的书声“书诗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患难不可不扶……”

    斯人已去,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王阳明的文治武功,朱熹的忠孝廉节,一“王”一“朱”,“珠”联璧合,琴瑟和鸣,必将像五彩斑斓的珍珠一般,迸发出夺目的光芒,一直闪耀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闽粤边陲古镇——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