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16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红泥小火炉

    作者:◎郭能全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3-12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小时候,每逢数九寒冬,总是逃不脱霜冻天气的逼迫。在没有先进取暖设备的年代,唯有依靠一股不懈的斗志,方能让自己单薄的身躯与霜天冻地相抗衡。衣裳是裹得紧紧的,脸颊与脖颈却裸露着,终究敌不过刀刃似的冷风的吹割,红扑扑的如同喝了烈酒。最难受的是脚部,虽有布鞋包裹,脚趾头却被冻得又麻又痛。沿着长草的小路去上学,杂草上蒙着一层白霜,冷飕飕湿漉漉的,一路踩踏而过,等待到达校门口,鞋面再无干燥之处。此时一股寒凉之气从脚底滋生开来,浑身便颤栗不止,脚底仿佛失去知觉,尽管双脚狠命地交替跺地,依然懵懵的缓不过神来。

    待到放学钟声响起,我匆匆地离开教室,瞅瞅天际,发现冬云还是那样阴沉低垂。白霜虽已消融,长草的小路却潮湿如初。我一进家门,放下书包,便急于寻找那只红泥小火炉。此时炭火燃得正旺,家人在忙着张罗午饭。我迅速地脱去鞋袜,先烤暖手脚,再烘干鞋袜,一切都显得从容自在。也许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相应的动作自然像条件反射般的一气呵成。每每注视着炉火,我的心里愈发觉得暖和。那些木炭由黑变红,映照出柔和的光芒,它散播着热量,仿佛裹挟了一股绵软温存的勇气,将我轻轻地揽入怀里。当我享受着炉火热情抚慰的时候,总会想起先前坐在冰冷的教室里抖动双腿,摩搓双手埋头苦读的窘迫情形,此时脑海里骤然就冒出异样的念头:假如端上火炉去上学,该是天大的享受啊!这样想着,小火炉在我的眼前也就变得可爱起来了,它仿佛成了我最温柔的密友,它永远是那么热情澎湃!当那鲜红的木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悲戚失落的感觉,我也说不清楚小小年纪为何如此多情,也许是得而复失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珍惜的缘故吧。

    小火炉呈淡红色,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有个隔离层,隔离层镂着许多拇指大小的圆空隙,便于处理炭灰。火炉上层专放木炭,下层存储炭灰,炉壁开一方形小口,兼做助燃木炭的扇风口以及掏倒炭灰的通道。火炉顶上的边沿有三个凸起的炉脚,呈三足鼎立之势,当铝锅铁盆等器皿放置于炉脚烧煮饭菜之时,炭火便不易熄灭。这种炉具在家乡极为普遍,南方多红壤,粘性较强,自然成了烧制小火炉的理想原料。出窑的成品细腻美观,工巧坚固,价格低廉,是居家常备之物。平时熬汤煎药,烧水热菜,都少不了这简单炉具的帮忙。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旧日严冬时光,在风寒霜冻的日子里,与亲朋好友会聚于冷寂的寒屋,围着火炉倾听大人们畅聊,借几缕火光,让困窘的生活添上些许温暖的色调;或者伏坐在火炉旁,等炉火渐旺,听着放置于炉脚的铝锅里的菜肴受热时发出“汩汩”的抖动声,闻着从中传出的阵阵香气,端一碗饭就着简单的菜肴细嚼慢咽,心里便有了一种满足感。尤其是冬至期间,尚可将隔天冻硬的汤圆搁于火炉上清炖,当热气腾腾的汤圆被送入嘴里的那一刻,甜美的味觉立即从舌尖上散开,直抵心头。我知道自己又增长了一岁,反而为快点趋近“当家作主”的年龄而感到自豪。

    在除夕夜晚,小火炉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全家人围坐着吃团圆饭的时候,必定将小火炉放在桌底的正中央(家乡人称之为“围炉”),温温美酒,沾沾暖气,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这时炭火燃得格外炽烈,也正是在这不同寻常的日子,多少个家庭欢聚一堂,祈盼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尽情地享受着温馨团圆所带来的人间乐趣。

    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年年新春年年团聚,人的思想观念和欢庆方式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围着小火炉共度佳节的传统习俗逐渐被漠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电火锅或电磁炉取代了小火炉,信息时代也摒弃了古老的庆贺模式,过年就变成了抬头看“春晚”,低头发微信,瞬间送祝福,问候满天飞的狂欢节日。

    小火炉终将离开我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成为记忆角落里的一种物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