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13期>第2版
    第2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八百年黄田村的廉风美景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2-1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近年来,黄田村结合自身古村落特点,乡村整治与保护并举,延续文脉,振兴民风——

    八百年黄田村的廉风美景

    青砖灰瓦,鹅卵石路,小桥流水……走进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踩着阳光穿透树叶洒下的斑驳,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黄田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西部,常住人口4219人。据记载,黄田村元代开村筑基,至今已有800余年。以七座土楼及十一座家庙为核心的传统各式建筑群集中连片且类型丰富,是福建省少见的现存集风水布局、传统建筑以及建筑细部协调统一的村庄。2015年,黄田村被列为福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

    作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近年来,黄田村结合古村落的特点,延续文脉,实施土楼修葺保护、环境卫生整治、公园景观打造、保护和传承优秀家训家风,把黄田村打造成为古村落文化旅游点,古村由此焕发新颜。

    整合资源 延续古村文脉

    冬日暖阳,披着琥珀色的山野光影,黄田村透着静谧的美。“自小,我就听说我们村文脉深厚久远,文人辈出。”土生土长的黄田人、村党支部书记曾凤荣对村庄历史如数家珍。

    “黄田村传统建筑与周边公共空间大多维持传统的‘厝-埕-塘’格局,古村路面原来都以石块、石板和鹅卵石铺设,村中街巷回转通达,体系完整。”曾凤荣时常回忆起儿时光着脚丫与小伙伴踩着鹅卵石,穿行于旧巷道嬉闹的场景,“总想着让那样的情景重现。”

    黄田村三面环水背靠大龙山,村内保留了龙见楼、咏春楼、衍庆楼等土楼,上围家庙、上老家庙、聚顺家庙等11座家庙,以及百年私塾敦仁堂、最老村规民约“上围合约禁碑、霞楼合约禁碑”、八卦井、三品按察使土地庙、明清古巷沟渠等名胜古迹。其中,现存最早建筑修建于明朝,传统建筑占到了建筑总面积比例的52.8%。

    用好古村落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是不少黄田村人的心愿。

    近年来,黄田村以省级传统古村落整治为契机,专门成立传统古村落工作领导小组,邀请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大学的专家学者们为黄田村规划指导,根据村庄布局及古建筑坐落位置,结合村内纵横巷道,进行古建筑修缮以及公共设施配套、文化挖掘等保护与开发。

    根据规划,黄田村先后对咏春楼、联辉楼、龙见楼、聚顺堂等古建筑进行修复,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对古建筑集中群周边进行卫生环境整治。

    整修后,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游客踩着长长的鹅卵石路,即可穿行于传统民居、家庙、门楼、私塾、烤烟房。“黄田村的传统建筑顺应地势,夯土建筑屋檐错落有序,鳞次栉比,色调朴实,外观整洁内部却雕梁画栋,极具特色。”前来旅游的厦门游客郑先生称赞说。

    走进土楼、古祠,记者发现仍有村民居住其中。洗菜声、说话声、狗叫声……土楼里居民生活温馨和谐。九峰镇宣委李小勇带着记者串门说:“传统建筑长期保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让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得到相对有效的保障,保持了传统村落的活态性”。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不仅仅只是对‘建筑’进行保护,更要从村容村貌、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入手”。李小勇表示,黄田村还对消防、给排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综合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农房改造等工程,恢复了古村美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

    活化祠堂 传承良好家风

    “面山秀出文峰锐,襟水环流玉带宽”,久负盛名的“聚顺堂”门联“勾勒”出黄田村的地理布局。沿着鹅卵石村道前行,记者一行来到祠堂,占地约1600多平方米的祠堂布局巧妙,由内而外布置了二天井、三大埕;由聚顺堂内往外眺望,可见屹立远方的“笔尖峰”,背衬着悠悠白云和朗朗青天,天人合一的意境宛然如画。

    “聚顺堂是以清朝乾隆皇帝敕封的‘廉政公’曾萼为典型,相传他一生公正廉明,政绩斐然,为孝告老,服务桑梓,忠厚好义,更有让后人称颂的遗闻逸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曾凤荣介绍说。

    如何让这些祠堂文化焕发生命力?黄田村给出的答案是——开放祠堂,为民所用。

    黄田村充分挖掘“廉政公”曾萼的良好家风家训,建立“廉政公祠”家风家训馆,大力开展家风家训以及廉政文化教育。结合古建筑特点开设农耕文化馆,展示黄田村的农耕历史发展,让后辈体会到祖辈的勤劳与智慧。

    在这里,祠堂不仅是家族的精神家园,还发挥着激励和文明教育的作用。

    “利用好家门口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曾凤荣说,黄田村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明清时期出了3位进士、21位举人,被乾隆皇帝敕封为“文武世家”。

    目前,黄田村积极开展家风家训活动,挖掘一批“模范家庭”,将他们的优秀家风家训上墙展示,并邀请村里老人、老师前来为年轻人讲述祖辈的故事,让好家风得以世代传承。

    同样焕发生命力的还有土楼等古建筑群。

    土楼“龙见楼”因中央空间呈喇叭形向上宽敞且尺度适合,站在楼中央说话产生如扩音器般的放大效应,让游客恍然置身回音壁。近年来,村里利用“龙见楼”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娱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场地大,效果好,传统文娱活动与土楼相得益彰”。

    黄田村的变化,让75岁的村民老曾感慨万千:“以前黄田村人都被人说很‘凶’,随着我们村容村貌的改变,乡村文明扎根生长,如今黄田村人脱胎换骨,‘面子’‘里子’都有了”。

    发展旅游 创造富美黄田

    走出“聚顺堂”,时近正午,有阵阵茶香从村舍间漫出,挑动着人的嗅觉。记者一行循着茶香,踅进一户农家院落,主人曾三阳和他的家人正在制茶呢。

    “黄田村周围都是高山崇岭,自古就为产茶之乡,距其不远的大芹山万亩有机茶山不仅风光秀丽,其所产的‘白芽奇兰’更是享誉海内外”。曾三阳是名退休教师,家里成立了一家茶业公司,大儿子负责制茶,小儿子负责售卖。“不少游客都是闻着茶香来买茶的,茶叶销量不错”。谈起自家的茶叶生意,老曾喜上眉梢。

    如今,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了黄田村长足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撬动着“富美黄田”的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闭塞,村民们守着这历史浓厚的古村落,却过着清贫的日子,村里的年轻人多数跑到外面打工,甚至迁居外地安家。

    曾凤荣就是外出打工者之一,跑过运输,开过加工厂,在打拼岁月中,曾凤荣却眷念着自己的家园。“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应该让它重放光彩。”

    经过规划修葺整治,现在,古村落景点串点成线,村容整洁有序,空气清新,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休闲旅游逐步发展,外出的村民因此也陆续返回家乡。黄田村这个古老的村庄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庄有了人,就有了生命力”。接下来,黄田村将着力打造成为古村落文化旅游点,并着手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

    根据规划,黄田村将按照中国传统古村落的要求,对土楼、祠堂等游览线路进行整合,进一步做好村庄明清时期排水沟修复工作。同时加大加快村庄空地部分绿化,完善沿溪绿化、亮化、步行道等村民休闲健身活动功能配套。在古榕公园原有基础上增建湿地公园、步行道,建设成有湿地公园、古榕相结合的休闲公园。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依托古村落、古祠堂,打造廉政教育、国学学习基地,保留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延续传统文化,助推好家风,增强文化自信。”曾凤荣说。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李小勇表示,对照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九峰镇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乡村业态,推进乡风文明。

    陈晓云 吴明晖 平和报道组 文/图 转自《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