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10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三平祖师公 出生与出家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8-01-22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释义中(781年~872年),俗姓杨,敕号“广济大师”,俗称“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高陵,其父仕于闽。唐建中二年(781年)农历正月初六日生于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

    义中从小不食荤腥,一心向佛。贞元十年(794年),他随父仕官至宋州。这年,他才14岁便投拜宋州著名律宗大师玄用门下,从此出家进入佛门。据《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载,出家后的义中“多穷经史,长于周易,先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学的是释、儒兼行。他除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刻苦研习佛学,循序渐进。先修如何脱离邪乱,进入“寂静”状态的“奢摩他”,后修如何心注一境,达到“入定”状态的“三摩钵提”,再修如何达到“审慎静虑”境界的“禅那”。元和二年(807年)他27岁时受具足戒,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

    从师与嗣法

    义中投宋州律师出家。宋州律师玄用是他佛学上的启蒙老师。由于晚唐时,佛教宗派林立,对佛理及修持方法,各有各的观点,常争议不休。义中原来所拜的玄用大师是属律宗,律宗主张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然而禅宗则主张用参研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为了求证佛法,博采众长,他认为有必要深入研修禅宗。于是他遍游名山大川,走访梵宇古刹。先后受学于南岳系马祖的著名弟子百岩怀晖禅师、西堂智藏禅师、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在这三位著名禅师的门下,致力参禅十年,通悟了禅宗要旨,修证到上层禅学。之后,义中又去江西抚州拜谒第四位禅师石巩。据《五灯会元》记载,那天,义中刚一进门,石巩张弓搭箭,对义中大喝一声:“看箭!”义中见此,毫无俱色,双手擘开衣襟,坦然挺胸挡箭,说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石巩用手弹弓弦三下,叹道:“三十年张弓搭箭,只射得半个圣人。”这“活人之箭”正是禅宗大师启迪众生皈依佛门的真谛。这说明了义中对禅宗的领悟,已达到“半个圣人”的境界。被石巩誉为“半个圣人”的义中,随侍石巩达八年之久。最后,义中又肩杠锡杖,再到广东罗浮山、灵山寺拜谒第五位禅师大颠,成为大颠的法嗣弟子。大颠是一位造诣高深的著名禅师,其禅法直接传承南禅始祖惠能的法嗣弟子希迁,为南禅九祖。元和十四年(819年)义中在潮州灵山护国寺巾侍大颠禅师期间,适逢刑部侍郎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据说到任后的韩愈,曾到寺院向大颠禅师请教“弟子军州事烦,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言”。大颠闭目静默,良久未答。随侍在旁的义中便敲禅床三下,代为作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大颠点头称许。韩愈不由赞叹:“和尚门风高峻,却于侍者边得个入处。”后来,韩愈依照这八字方略治理潮州,先驱逐恶溪危害百姓的鳄鱼,除暴安良,稳定人心,又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治潮近一年,政绩斐然。

    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是青原系石头和尚希迁的弟子,希迁是禅宗顿教创始人慧能的法孙、青原行思的衣钵传人,因而大颠与怀海都属于慧能南宗禅传人。义中随侍大颠十年,深得禅宗心法,其禅法禅风,都带有明显的南宗禅的印记。义中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正是达摩师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的反映。由于他参悟了佛法禅机,又精研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修证了禅学的义理,终于使他“妙造空中,深了无碍”。义中博学广识,宣扬禅学不遗余力,在逆境中奋斗不息,历久功深,大彻大悟,成为大颠禅师的法嗣弟子。他继大颠禅师之后,为南宗禅第十世祖。

    唐穆宗长庆四年甲辰(824年)大颠禅师圆寂后,义中尊从师父“往漳郡开化”的嘱托,又受漳州刺史之邀,于宝历元年(825年)离开潮州游于漳水,时年45岁。他见漳州人文地理均好,便选址在紫芝山(今称芝山)半云峰下,卓庵建“三平真院”。从此,他独立门户,收徒传教,弘扬禅法。听讲授者竟有数百多人。从宝历二年(826年)至会昌四年(844年)前后近20年,义中在“三平真院”除从事佛事活动外,还继承禅宗“亦禅亦医”的传统,为百姓治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义中的禅法远播,医术精湛,在漳州佛教禅宗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开创性的里程碑。

    卓锡三平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废佛汰僧,对佛教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时年已65岁的义中,为了逃过这一劫难,事先率领僧众,避入漳郡西南的深山密林,到今平和九层岩卓锡,在这化外蛮荒之地,继续弘扬佛法,保存了禅宗主流一脉的真传。

    义中初到九层岩时,那里散居着尚未开化、被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他们全身毛楂楂,衣不蔽体,尚处在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原始农业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山民外逃,田野荒芜,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匪贼四伏。义中克服千难万险,除坚持在少数民族山区继续弘扬佛法外,还切切实实为三坪地区的民众办了四件好事。一是传授生产技术、开发三平。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具及桑麻耕织知识传授给他们,并教会他们运用天文气象知识,预测天气变化,适时指导播种和耕作,彻底改变原始的耕作方法,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又招集流亡,垦创田地,兴修水利,筑村建舍,从而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宣扬“众生平等”的佛理。教育汉族和原住民要和睦相处,大力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既对广大民众进行启蒙、感化、皈依佛门,又慈悲为怀,除危济困,惩恶扬善,用智谋制服暴力事件,对个别屡教不改的首恶进行惩戒。这样,敦睦了民族的情谊,大大地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社会安定,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三是行医济世,拯救众生。过去的三平,瘴疬遍地,瘟疫流行,缺医少药,居民苦不堪言。义中精通岐黄之术,热心为民众治病,他辩证施治,对症下药,治愈了许多病人还传播了医术医方。此外,又教山民练习和尚拳,习武强身,御暴安良。民众体质增强了,瘟疫流行减轻了,无不交口称赞。四是农禅结合,山寺增辉。义中初进三平,除安置好带来的僧众外,又陆续收容逃难而来的僧众300多人。为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继续习禅与宣传禅法,他带领僧众“垦创田地”,争取到生存的主动权,而后“渐引禅流”,不仅在逆境中自立,而且逐步发展壮大。这种农禅结合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新机。使这个“芟剃住持”初创之时,“用力非常”的小寺很快站稳了脚跟,并且日渐扩大影响。寺院有了自己的田地,僧徒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再加上义中的禅学造诣,更是深深地吸引了立志修禅的人们。兴盛时,“四方学人不远荒服者,常有数百人”。“师以山而道侔,山以师而名出”。三平寺成了当时出名的“道场”,义中禅师因此成了彪炳佛教史册的“三平大师”。

    由此可见,义中是三平开发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当地人民感激他,敬仰他,这也是人民将他奉为神明的根本原因。

    功德千秋

    大中三年(849年),唐宣宗李忱降旨恢复佛教,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20人奉旨来漳办理此事。当时,漳州刺史郑薰敬仰师之功德,特邀他出山主持开元寺,为国开堂讲授佛经,并将义中避难入山弘扬佛法的事迹上奏朝廷请功。后来朝廷敕赐义中“广济大师”御匾一方。义中在开元寺担任住持14年,他四处化缘,大兴土木,将被毁的开元寺修葺一新。同时,召回失散僧众,恢复正常佛事活动。义中在开元寺讲经说法,四方弟子云集,广济大师声誉遐迩闻名。

    咸通四年(863年),时年83岁的义中认为重建开元寺的使命已经完成,便返回当年避难卓锡的三平山,将原来草创的佛堂寺宇扩建为正规的佛教寺院。咸通七年(866年)寺院全部落成,经官方批准,正式命名为“三平寺”。咸通十三年(872年)十一月初六日禅师圆寂,享年92岁,僧腊65载。圆寂之后,其门人弟子塑其金身奉祀,尊奉为“三平祖师公”。海内外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对其更是敬仰备至,四时朝拜,历千余年,香火绵延不绝,迄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