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05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崎阳拱秀独寂寥

    作者:林晓文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12-18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多年前就动了去东槐看土楼的念头,却因杂事缠身一再耽搁。此次经不住当地友人明辉兄再三相邀,终于踏上行程。东槐境属平和县芦溪镇,与南靖县的葛竹村接壤,居民以陈、郑两姓为主,陈氏居多。陈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数百年,留下了或圆或方的十来座土楼。崎阳楼即为其一。

    崎阳楼在东槐村的新寨社,为双环圆形土楼,直径约46米,含外台明占地面积近1820平方米。大门朝向西南,门前铺有三级垂带踏跺。踏跺而上,楼门为花岗岩方框套圆弧拱券形,宽1.71米,高2.64米。门槛内外各装一副厚实的木门,门扇一闭,固若城池。门楣处匾额镌“崎阳拱秀”四个大字,匾额下方为两枚菊花状圆形门簪。楼分前后两落,后落三层构成外环,前落一层构成内环,中间以天井相连。前落为青砖墙面,朝楼埕一侧未设内台明。中间楼埕由不规则河石铺就,偏北处有一六角形水井。楼内平面除去门厅和正对大门的宗祠,两侧各12个开间,每个开间设一青砖拱形门,每两个开间又共有一个内天井,且前落未筑隔墙,仅以可折卸的木板隔间。由此可见,其设计是以每两个开间为一住户单元,整座楼共计24个开间、12个住户单元。这种格局的好处在于,当兄弟分家时,只须在天井中线垒一堵砖墙,将前落隔板封死,就成了互为独立的两个单元。后落二、三层靠窗一侧设有互通式连廊,门厅右侧有公共楼梯。住户单元内未另设楼梯,上下二、三层只能经由公共楼梯。

    崎阳楼给人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是其空间特别高敞。拿卷尺现场测量可知,由门厅地面至屋脊主梁高度达到12.41米,由下往上三层高度分别为3.8米、3.38米、3.08米。寻常三层土楼高度多在10~11米,单层高不超过3米,崎阳楼可算是“高个子”了。一般土楼大门正对的是一个较为开阔的广场,崎阳楼大门之外却另有一排前后两落的二层房屋形成环抱之势,仅在距离崎阳楼大门东南侧约30米处另设一副朝南而开的大门,与崎阳楼门形成一个错角。如此设计是否附带有阳宅风水学上的隐喻?因为年代久远,后人已无从知晓。另外较有特色的一点,是崎阳楼的匾额以数枚图章替代落款,其中左右上方各一枚圆形篆书图章,篆书内容在辨识上尚有争议;左下一方形图章镌有篆书“陈氏”字样;匾额右下方又雕有一幅竹子图案。如此复杂的匾额雕刻,在土楼中也属罕见。

    楼门未镌建楼时间,只能通过崎阳楼后人去追索那一段历史了。在明辉兄的指引下,我拜访了时年72岁的陈肇祥老人,从其口中听到一个与当年建楼有关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抵在大清乾隆壬申年前后的某个盛夏之日。

    由漳州府平和县芦溪约葛竹乡通往桐皮乡的绕山石磴小道须经过陡峻的柯山岭。正是午后日头最毒的时辰,三个身影坐在柯山岭一片树荫下小憩。其中两个年逾七旬,另一个是三四十岁的精壮汉子。回想着在葛竹姑亲赖家受到的奚落,一个老者长吁短叹,一个则忍不住开口叱骂:“干恁佬,不就是出了个进士公……当了个卵葩大的官吗?……要说官大,咱太叔公还当过明朝的大理寺正卿呢,真是狗眼看人低……”精壮汉子迟疑片刻,冲老者慢声问道:“阿兄……咱起圆楼的钱,大概还差多少?”“莫说要上千两白银,至少得有大几百两吧。……唉,为子孙起一座基业永固的圆楼是咱阿爹当年的遗愿,若不在咱兄弟手头上把这事做好了,叫咱阿爹如何能瞑目啊!”年长老者长叹了一口气。精壮汉子闻言,埋头沉思不语。三人回到桐皮家中,精壮汉子从内屋抱出一只锡酒壶来到年长老者跟前说:“阿兄,这里边装的是我姨娘留下来的嫁妆,都是一些金银饰品,也不知够不够用。”年长老者见之大喜:“这下子可好了,早知道姨娘还留有这些,咱兄弟今天何苦去葛竹受人称重!”

    彼时的“桐皮乡”即今之东槐村,“葛竹乡”则于解放初期划归南靖县南坑镇管辖。结伴往葛竹借钱的三人,正是东槐陈氏十四世孙陈愿的三个儿子陈栋、陈福生、陈太寿。当此朝代,闽西南山区一带盛行修筑土楼聚居,陈愿亦有心筑楼以彰门庭,奈何不但需要耗费巨资,而且工程浩大,绝非一日之功可成。遵先父遗愿,陈栋、陈福生和陈太寿兄弟在辛苦打拼大半生之后,终于下决心合力兴建一座圆形土楼,因选址于崎仔山下,故取楼名曰“崎阳楼”。令陈氏兄弟始料不及的是,楼墙夯至第三层,便已囊中羞涩,不得中断进程。其时陈栋、陈福生皆已年迈体衰,陈愿继室所生之子太寿生性耿直憨厚,向来不擅管事。眼看资金没有着落,圆楼即将烂尾,陈栋与陈福生商议,决定拉下面子前往十里之外的葛竹乡,向家道殷实的姑亲赖家筹借银两,以解燃眉之急。岂料葛竹赖家虽不缺钱财,却认为宁家表亲修建土楼是“虻虫叮牛角——不自量力”而嗤之以鼻,陈栋兄弟闹了个自寻无趣。最后还是闷葫芦般的陈太寿搬出姨娘的陈年嫁妆,崎阳楼才得以顺利覆瓦完工。

    既是故事,则不必细究其真假。可以从中理出的一条脉络是,崎阳楼大抵修建于乾隆壬申年,主导建楼者为东槐陈氏十五世孙陈栋、陈福生、陈太寿兄弟。另据陈肇祥之父陈董汉于1988年抄录的《颖川郡陈氏族谱》记载:“于乾隆壬申年兴建崎阳楼时乃公与渊公为董事至同治壬申年已一百二十年。”这句未加标点的话前半部分也点出了崎阳楼的建楼时间,后半部分则令人费解,盖因“乃公与渊公”在族谱中语焉不详。

    乾隆壬申年是公元1752年,迄今已过去漫长的265个年头。走进今天的东槐村新寨社,崎阳楼还是很好辨认的,因其宏大高耸,周遭新建的钢混楼房式民居难与其比肩。奈何岁月无情催人老,今之崎阳楼已然荒芜,南面、西面屋顶各有一处塌陷,形成两个数间房屋大的豁口,而内部楼板亦多腐朽散落。可以预见的是,若再不维修加固,崎阳楼离整体坍毁之日恐将不远。

    依《颖川郡陈氏族谱》记载,东槐陈氏乃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先祖历经宁化石壁下、上杭陈东坑、永定古洋等多代迁徙,于元至正年间到平和小芦溪(今芦溪镇秀芦下村)开基,至五世大梁公再次举家徙居东槐,迄今已繁衍二十余世。因东槐水草丰美、“插竹生笋”而人丁兴旺,各房繁衍后代达1万余众,今居于东槐者仍有4000余人,历代涌现过大理寺卿、温州太守陈扬美,四川总兵陈师助,浙江分水县令陈先声等历史人物,称得上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也因此之故,与崎阳楼相距不过数百米的陈氏家庙也便修得雄伟壮观、风格独特,堪称闽南望族大宗祠。家庙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历经多次重修、扩建,如今又在进行着新一轮堪称浩大的修缮工程,以期重现昔日风貌。

    相对而言,崎阳楼则乏人问津,如秋叶黄、秋雨落,独寂寂而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