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99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林语堂的金钱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11-06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林语堂曾经穷过,他是个穷牧师的孩子。他曾为了100块银元的缺口,差点上不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想象一下,如果不是他的父亲林至诚曾经送过一顶帽子给陈子达,而陈子达在林语堂开学前一周送来了100块银元,也许世间不会出现林语堂。林语堂也曾经为多一个铜板祷告过上帝,因为自己穷,导致和陈锦端的热恋无疾而终。因为穷,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一周吃一罐麦片,为了发明中文打字机而倾家荡产。

    但是,林语堂也曾经富有过。他在上海编写《开明英文读本》等,成为赫赫有名的版税大王,拿了数十万元的版税,而当时的上海,几千块钱就可以买个四合院,何况,林语堂还有工资、稿费、办刊物的收益等等。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年收入数万美元的记录,在1938年,16000美元可以换成10万元的银元。说林语堂是富豪,丝毫也不为过,他在上海的时候,住在忆定盘路,家里雇着五六个佣人,单单院子里的白杨树,就有40多棵。

    林语堂在金钱方面曾经被人诟病过的,一个就是林语堂在南洋大学任校长失败,林语堂拿了遣散费。林语堂当南洋大学校长的经历,一言难尽,但他拿遣散费,同样无可厚非。他只是在履行合同,至于他没有拒绝或者拿了钱之后马上捐出去,那是其他人的期待,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别人一定得怎么做。另一个就是1936年他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写作的时候,他的兄弟向他要了几件家具,也要照样付钱。我想,这应该是误解林语堂了,曾看过一个文章,说林语堂当时是他家具整体打包卖给了某个搬家公司之类,既然如此,要从中再拿几件出来,当然得付钱了,这时候,这些家具已经不是林语堂的了。这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林语堂有钱,但林语堂并非一个守财奴。他在该花的钱,一定也不吝啬。林语堂的大姐夫去世了,留下大姐林瑞珠和八个孩子,大哥也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二哥林玉霖失业,有七个孩子,三个处于半失业状态,三嫂也体弱多病,这些,都要靠林语堂接济。而且在林太乙的文章里,她曾经说过,林语堂的想法是每房至少培养一个人有出息,这些是不小的开支。林语堂的兄弟姐妹这边是这种状况,而夫人廖翠凤的娘家也不省心,廖翠凤的父亲廖悦发是银行家,但在1935年,廖翠凤的大哥吸鸦片死了,留下的20多口人都没有工作,早年的一点积蓄,已经坐吃山空,林语堂无法坐视不管。

    不仅仅是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林语堂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下,1938年,林语堂分别用16000美元买了10万银元, 23000美元兑换13万银元,存入中国银行。这其中,尽管有为三个女儿留下成人礼的成分,但也蕴含着林语堂对中国必胜的信心,虽然战后这笔存款遭遇了6万多倍的通货膨胀,成为一堆废纸,不过林语堂当时的行动可谓大手笔。林语堂对于抗战的直接经济支持,是捐赠4320法郎,承担了抚养4男2女6个中国孤儿的义务。1940年,林语堂首次回到抗战中的祖国,离开重庆赴美前夕,为表示对抗战的支持,将重庆北碚蔡锷路24号“天生新村”那套四室一厅的住房连同家具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使用,林语堂为此还写了一封信。时任“文协”总务部主任老舍接收了信和房子。如今,在重庆北碚的老舍故居,就是因为老舍长时间住过林语堂捐献的房子而存在。1943年,林语堂第二次回国在西安期间,还在西安一家孤儿院认养12岁的孤儿金玉华为养女,先供她上学,等战后再接她去美国。1945年,林语堂兑现承诺,把金玉华接到美国,虽然因为夫人廖翠凤和金玉华哥哥的反对以及金玉华本身有心脏病,金玉华只是在美国短暂居住就回国了,但相信大家可以看到热心肠的林语堂俯下身子和金玉华交流的情形。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他教育女儿:“金钱藏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而不去帮助别人,那钱有什么用处呢?金钱必须要用得有价值,又能帮助别人。这就是林语堂的金钱观,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