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9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寂寞林语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10-2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林语堂声名鹊起,被誉为世界文化大师,他提倡快乐的人生观,但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并非都是快乐的,甚至不乏寂寞的时候。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首创把英文Humour音译为幽默,写了《论幽默》、《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论孔子的幽默》等等文章,解读幽默,倡导幽默。他创办了《论语》,这本刊物以“幽默闲适”和“性灵嬉笑”见长,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引领了其他刊物的诞生和具有幽默品质的文章大量出现,以致《论语》创办的第二年被称为上海文坛的“幽默年”。在林语堂的演讲生涯,有关幽默的事例也颇为多见,有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讲话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发言,轮到他发言的时候,已经将近12点了。当时不少人认为林语堂肯定也会洋洋洒洒发表一通高见,只见林语堂站起来笑着说“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说完这句话,林语堂就结束了自己的演讲,大家先是一愣,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一回,在巴西某知名企业主办的演讲上,有听众递条子问林语堂“您认为,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林语堂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认为,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讲授“中国文化”课程。他在课堂上对美国的青年学生大谈中国文化的好处,好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都是中国的好。学生们既觉得耳目一新,又觉得不以为然。有一位女学生见林语堂滔滔不绝地赞美中国,实在忍不住了,她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吗?”林语堂略一沉吟,乐呵呵地回答说:“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这是林语堂作为幽默大师的注脚。

    林语堂赢得了幽默大师的美名,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掌声,当时有不少人批评林语堂,其中包括鲁迅。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语堂则是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认为:“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林语堂坚持的是“人生要快乐”,声称“欲据牛角尖负隅以终身”,鲁迅秉持的是“一生都不宽恕” ,认为在生死斗争之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鲁迅认为对林语堂“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来的””,开始对林语堂进行批判,先后写了《骂杀和捧杀》、《读书忌》、《病后杂谈》、《论俗人应避雅人》、《隐士》等,而林语堂则写了《作文与作人》、《我不敢再游杭》、《今文八弊》等文章来回敬,字里行间的锋芒颇有江湖的刀光剑影。鲁迅和林语堂,相得者两次,相离者两次,最后直到鲁迅去世,他们之间没有和解。他们之间的相离不是全部因为幽默,但其中的成分确实存在。因为先行,所以寂寞,这一笔无法抹去。

    不仅仅因为幽默,林语堂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当时争议也不小,骂声绝不缺乏,林语堂说“我的文章是给数十年后的人看的”,今天的现实印证了林语堂当年的说法,可是,时光回到当年,林语堂的寂寞和无奈在话语中明显存在。当年的林语堂,底气未必那么充足,也许可以解释为自我辩白的一种方式而已。

    为文有颇多寂寞,办事也是如此。当林语堂从南洋大学落寞离开的时候,他想办一所先进大学的理念和学校董事会之间的矛盾,当他从厦门大学离开的时候,他和理科主任刘树杞之间的纷争。这些都有一些无奈,也有一些寂寞。林语堂的笑容里,就不再全部是纯粹的灿烂,而是在笑容之内有了那么一些苦涩和艰辛,以及无奈。“古来圣贤皆寂寞”未必准确,但从古到今,先行者总是孤独、寂寞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闹哄哄的马拉松比赛,能跑在最前面那几个,也是孤独。在武术高手中,武功达到登峰造极者,他们的寂寞比得意更多,独孤求败是多么无奈的事实,但必须承受。

    寂寞的林语堂,承受的孤独,或许只能默默揣摩。毕竟,即使善良如廖翠凤,许多林语堂的内心不是她能够理解的。凭借着林语堂去看火山,廖翠凤不赞同,林语堂正得意住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廖翠凤却嫌买菜不方便。某种意义上,廖翠凤偶尔也给林语堂寂寞之感。那么,有些寂寞只能自己承受,正如古诗词所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