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66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林金来:把“上海膏”手艺进行到底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03-1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本报讯(黄水成 陈海亮 文/图)一把平底锅,一把锅铲,一个塑料面盆,这就是林金来手工制做“上海膏”的全部工具。3月7日,在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溪南社的一座老房子里,75岁的林金来老人正神情专注地帮邻居张大娘制做“上海膏”。

    只见他把雪白的白糖倒入平底锅,放入一些柠檬酸,然后按下开关通上电,加热熬制糖浆,一边用手里的锅铲不停地搅拌,渐渐地白糖变成了拔丝状的糖浆,把糖浆倒进铁盆里,稍微冷却成团后,往糖浆里掺入炒熟的花生和芝麻,轻轻的用手搓揉几下,然后他手脚麻利地在手里抹了些调和油,把成团的糖浆放在一个铁钩上挂住,飞快地拉来扯去,拉扯过程中粘稠金黄色的糖浆渐渐地变白变长……

    “本地人都把扯白糖叫做‘上海膏’,我做这行已经六十年了,以前就靠它维持一家人生计”林金来一边拉扯白糖,一边向笔者讲述了他半个世记的“上海膏”人生。十三岁的时候,村子里来了个外地扯白糖师傅,小时候很好奇就想看看那美味可口的糖是怎样制做出来,也许是那时候嘴也馋,便常常跑到师傅那儿看他干活,帮他捡柴、烧火,师傅也常常奖励一些扯白糖给他吃。到了第二年,师傅要搬到外地谋生,喜欢他勤快懂事,便把这手艺教给了他。

    但在大集体那个年代,因害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林金来只能偷偷摸摸做一点“上海膏”拿到隔壁村子去卖,他说那种感觉就跟做贼一个样。后来,实行分田到户那年,林金来便向老丈人借了些本钱,买回白糖这些必备原料,光明正大做起“上海膏”生意。一般都是晚上制做,次日天末亮便骑着自行车到乡下叫卖,平和、南靖大部偏远农村林金来都去过,经常要挨到天黑才拖着疲惫时身子回到家,接着还要接着制做第二天的“上海膏”,这其中的艰辛,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体会的。林金来说,有次,他到南靖山城去卖“上海膏”,当天生意不好,他卖得特别晚才回家,天又飘起小雨,他看不见路,被路边一截树枝拌倒,重重地摔了一跤,他坐在地上半个多钟头才回过神来,赶到家时已深夜十点多。但那时,赚钱的门路不多,养家糊口,还得靠上海膏这门手艺,林金来就坚持了下来。刚开始那几年,他也着实赚了些钱:“那时卖‘上海膏’苦是苦一点,但生意不错,每天都能赚十几二十元,最多一次竟然赚了三十多元,高兴得我一整夜都睡不着。”

    林金来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靠“上海膏”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很充实。但随着时代发展,食品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街上小商品琳琅满目,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膏”也渐渐没了市场,他感觉自己年纪也大了,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林金来想关门谢业,从此不再干这营生。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那些老主顾却惦记着“上海膏”的味道。邻居林大娘说,林金来的“上海膏”在当地还挺热销的,他们吃的不仅是“上海膏”的甜蜜,重要的是追寻儿时的那一抹记忆,左邻右舍经常上门找他定制:“这种自己做出的‘上海膏’比市场上更叫人放心,再说大家也忘记不了这种味道。”

    就这样,林金来虽不出远门叫卖,但他隔三差五的义务帮乡亲们制做“上海膏”,每逢年节,上门找林金来定做“上海膏”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今年过年时,他帮邻居定制“上海膏”一直忙到年二十九。“只要还有人喜欢吃‘上海膏’,我就会把这门手艺坚持到底。”林金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