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诺贝尔文学奖缘悭一面
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当目光聚焦莫言的时候,中国有哪些作家曾经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这一问题也被许多媒体或者网站提及。盘点之后,胡适、鲁迅、林语堂、老舍、沈从文、巴金、艾青、王蒙、北岛等作家的身影浮现。
在这些作家之中,我关注林语堂。在林语堂的简介之中,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说法多种,有的说获得四次提名,有的说是三次,有的说两次,有的说一次,比较混乱。
诺贝尔奖提名规则规定,诺贝尔奖的提名情况要保密50周年。我们现在在诺贝尔奖的官网上只能找到1901年至1950年的完整数据库,1951年至1963年的仍然尚未发布出来。从已经查到的数据中看到,中国哲学家、学者胡适曾于1939年被地理学家、探险家、瑞典学院成员斯文·赫定提名;1940年,作家林语堂被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和斯文·赫定同时提名;1950年,赛珍珠再次提名林语堂作为候选人。而在文学界众所周知的是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接任川端康成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那年获奖的却是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至此,如果提名情况保密50周年的期限解禁之后,没有发现1951年到1976年之间,除了1975年那次,林语堂没有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那么林语堂一生就有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至少,目前我们能知道的是三次。
那林语堂之所以和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最后与它缘悭一面。根据著名汉学家、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先生在《想念林语堂先生》这篇文章中披露,1940年,可以说是林语堂到美国写作的引路人和桥梁,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和有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Sven Hedin, 1865-1952), 不约而同都推荐林语堂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瑞典学院请曾任瑞典远东博物馆馆长,也是马悦然的老师高本汉评价林语堂的著作,他特别提出《吾国与吾民》和《京华烟云》;他认为这两部书“是报导中国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非常宝贵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的小组也特别欣赏作者的“活泼的,有机智的和富于很强的幽默感的想象力”。可惜的是瑞典学院1940年到1943年没有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瑞典学院愿意在战争当中保持一个中立立场。林语堂的首次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机会就因为这场盛宴没有开场而悄然溜走。
1950年,尽管因为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之后借钱的问题,赛珍珠和林语堂的友情已经决裂,但赛珍珠还是再次推荐林语堂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不过,林语堂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小组认为林语堂既然用英文写作,所以他的著作不能代表中文文学。对于这个理由,马悦然也用略带调侃的语气写到“瑞典学院好像没有考虑到印度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凭他用英文写的一部诗集,1913年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无论如何,结果就是林语堂还是没有得奖。
至于1975年,第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林语堂为什么没有得奖,如今没有明确的说法,有的只是没有得奖的结果。有些时候,结果就代表一切,过程仅仅是过程,已经无法改变什么。当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的心脏停止跳动,诺贝尔文学奖就与他无关,大师林语堂在生活了82年之后,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也把一切都留存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