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5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探访台北林语堂故居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12-05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作为一个平和人,到平和林语堂故居走走真是太容易了;作为平和林语堂研究会的一份子,经常到平和林语堂故居走走是理所当然的。

    平和的坂仔是林语堂的人生起点,林语堂在这里出生成长,直到1905年,十岁的林语堂沿着故居门前的花山溪前往厦门鼓浪屿,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并从此走出平和,走向世界,成为一代文化大师。

    “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数字,它象征着完整和完美。在平和,林语堂完整地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并在十岁这一年启航,走向人生的完整和完美。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奇妙的词语叫“巧合”,发生在林语堂身上的“巧合”是——林语堂人生完整的最后十年是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度过的。在这里,晚年的林语堂因为台湾与闽南故乡相同的乡音乡风乡情而慰藉了乡愁。

    每次来到位于平和县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伫立在故居门前的花山溪,望着潺潺溪流,我总会想,林语堂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生活所在地——台北林语堂故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今生我能否有幸跨越那一湾不深不浅的海峡,能否有幸探访台北林语堂故居?

    生活中总能出现一些令人惊喜的可能性,2016年的这个秋天真是令我今生难忘——我真的来到了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真的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台北林语堂故居!

    在车上领队提醒说,因为是临时加出来的行程,这一站我们的参访活动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这一句提醒让我真恨不能让时间就此凝固。

    想到当天是周末,没敢直接给林语堂故居的蔡佳芳主任打手机,只是请台湾导游小刘帮忙挂了故居办公电话,没想到正是蔡佳芳本人接的电话,她说会等我们的到来,真是感动于缘分的惠赐。

    汽车终于驶上了台北士林区的阳明山腰,脚下的路就是神往已久的仰德大道二段,透过车前窗看到路边挂着的公共汽车站牌“永福(林语堂故居)”。这时小刘说:“到了,大家可以下车了,下雨了,要带伞哦。”

    林语堂曾经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他这样的理想家园其实就是他童年时生活的家园,他出生成长的平和坂仔故居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从他的自传文字《童年》就可以看出,童年简陋却充满自然气息的农家生活环境在林语堂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记,也成为了他心目中的美好理想家园。

    眼前这座位于台北阳明山半山腰的林语堂故居属于传统的中国四合院结构,屋外绿树掩映,白色的墙体、深紫色的圆角窗棂、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林语堂式的中西审美融合。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他自己的期待——“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如果说,故乡平和坂仔那个由父辈设计建造的故居在林语堂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成为了他理想家园的雏形;那么台北这个由晚年林语堂亲自设计而建造起来的故居则体现了由乡村走向世界、由青涩的农家少年蜕变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的审美情趣。

    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子站在门边微笑着向我们表示欢迎——不用说,她就是蔡佳芳主任了。她的身旁是一位穿着古典旧式蓝底白花布衫、笑容可掬的男子。蔡主任说:“这是故居的金牌导览员岑丞丕博士,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小丕。小丕是胡适纪念馆的约聘助理、林语堂故居前文物专员,也是一名资深的导览员。因为听说客人来自林语堂先生的故乡漳州平和县,所以特地请他过来作导览和讲解的。”

    由西式拱门入得院内,回廊中央是一方闽南人称之为“天井”的透天中庭,庭角是一方由翠竹、枫香、苍蕨、藤萝等植物与造型特别的石头营造而成的小水池,池中鱼儿自得其乐地游弋着。天井中央地板上粘贴着包括林语堂卡通形象的漫画游戏路线示意图,回廊一角竖立着一个很可爱的林语堂卡通形象,边下有“2012最Q林语堂票选冠军”等文字。蔡佳芳主任介绍说,这是为了吸引一些小朋友从小就来认识林语堂、感知林语堂。此外,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从2007年开始开办“林语堂文学创作奖”,除2014停办一届外,每年都举办一次;2011年开始又设立了翻译奖,奖项统称为“林语堂文学奖”。当然,这里也时常会开设一些高水准的文化讲座,成为文化学者们研究林语堂,研究中西文化的重要场所。

    鱼池边上的房间为书房,挨近书房的是先生的卧房,原先连着先生卧房的是夫人廖翠凤的卧房(因为晚年的先生有睡前在床上阅读的习惯,为了不影响夫人的睡眠,他们分房而睡),再连过去是客厅兼餐厅,出得厅门,是先生喜欢在此休息和发呆的阳台。后来故居管理方把夫人的卧房改造成客厅兼餐厅的一部分,在旁边又设置了以年谱形式展示先生生平的走廊。而这一块区域毫无疑问是语堂先生晚年最后十年里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流连在这一块区域,我一边想象着当年先生的各种形态和神情。

    书房一角的展示柜里摆放着关于先生所发明的明快打字机、自来牙刷、自动发桥牌机之设计图、专利书及相关记录,他告诉人们:林语堂先生除了是作家、语言学家之外,也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墙上悬挂着多幅名家致赠的书画以及先生分别与钱穆、张大千的合影,其中谭淑女士题赠与先生的书法对联“文如秋水波涛静,品似春山蕴藉深”颇能体现先生的为文和为人。一方书桌临窗而置,抬眼望去,窗外石头嶙峋有致,绿树掩映,可以想象当年先生伏案写作的情景。在这里的书房,他完成了自己视为人生巅峰之作的《当代汉英辞典》;在这里的书房,他完成并出版了《八十自叙》;在这里的书房,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乡愁散文《我的家乡》,并在1971年在台湾出版的《福建月刊》上发表……

    对于林语堂来说,卧房是兼具书房功能的,躺在床上读书与思考甚至写作是他人生的一大乐趣,正如他在《论躺在床上的妙处》里所言:“其实我认为最好的姿势是弯着一腿或两腿,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垫以枕头,使身体与床铺成三十角度之势。在这种姿势之下,诗人自然得了佳句,科学家自然发明新理,而哲学家也自然可以想出惊天动地的思想了。”不用说,他的许多美文妙文也是这样诞生的。

    自古以来,美好而浪漫的爱情多是才子配佳人、型男配美女,美好的婚姻多是自浪漫的爱情开始的。由接受西式教育开始,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生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当然也倡导自由恋爱、新式婚姻,在他的心中当然也有着一位梦寐以求的知性佳人,她就是同学的妹妹陈锦端。不过,命运捉弄,阴差阳错,他娶的却是陈锦端的邻居廖翠凤,一个其貌不扬、无甚才情却也善良贤惠的平凡女子,而且,他们还是属于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他们的婚姻也是遵从传统的媒妁之约。然而,对于深深懂得并理解生活艺术的林语堂来说,他的聪明和理智教他把挚爱陈锦端尘封于心底,从而真心实意地与廖翠凤过起了实实在在的日子,并最终把一段老实的婚姻过成了令人艳羡的浪漫爱情。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博士曾在讲座中说过,林语堂在生活中是个懂得进退,懂得“拐弯”的聪明人。对于爱情与婚姻,林语堂也确实如此。林语堂对于廖翠凤来说就是天,她对于林语堂和他们的家庭从来毫无怨言、默默奉献着,而林语堂也是感念在心、贴心回馈的,生活中的林语堂其实对于廖翠凤是充满依赖的,他在家中的每张餐椅的椅背上都刻上一个“凤”字,他们家的家徽刻得也是“凤大林小”。是否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廖翠凤一直以来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与奉献,林语堂才能够如此心无旁骛地创作与发展,才有了日后世人眼中成功非凡的林语堂?

    大学毕业后才“恶补”中国传统文化的林语堂最终成为了对儒、释、道都研究颇深的国学大家,他既深受儒家“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欣赏道家“无为”的观点,自称是“一捆矛盾”的林语堂把书斋取名为“有不为斋”,还写下了一篇《有不为斋解》,甚至还出版了《有不为斋文集》。如今,这个由先生亲笔题写的“有不为斋”牌匾被悬挂在较为宽敞的客厅兼餐厅里,这里也是林语堂先生接待高朋雅客的主要场所,钱穆、张大千等名家大师就是他家的常客。不用质疑,这里当然担得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形容。

    推开客厅的门,但见一阳台,烟雨濛濛里远眺,对面的观音山脉若隐若现,楼下是故居后花园,这里也是先生长眠的地方,墓碑上“林语堂先生之墓”由先生生前好友、国学大师钱穆所题写。此情此景,不由想起同样长眠于阳明山附近的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望大陆》里的那一句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先生选择此处作为最后的居所,是因为此处的山水像极了他的故乡”,沉思间,听得导览员小丕这样说道。这里的地名叫“永福里”,就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当年迁台而来的福建人特别是漳州人,“永福”意即为“永远的福建人”。出生在福建漳州的林语堂一生乡音不改、乡情难忘,永福里的“山水像极了故乡”固然令他钟情,永福里和故乡一样的乡音、乡风、乡情更是解了他一生乡愁的精神良方。他的《来台后二十四快事》第二条为“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第三条为“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由此可见,“故乡”二字在林语堂先生心中有多么厚重的分量。

    雨中的故居显得如此的祥和与恬静,阳台的一角,两位青年男女正对面而坐,各自沉浸于阅读之中,他们在阅读的是先生的哪本书籍?《生活的艺术》?《赖柏英》?《孔子的智慧》?《红牡丹》?还是《有不为斋文集》?我们的到来,会不会扰了他们的清净?

    “下雨天邂逅台北林语堂故居,真好!”我动情地说,“我在家乡就特别喜欢在下雨天前去位于坂仔的平和林语堂故居。”

    在一旁的蔡佳芳主任也动情了:“对啊,我也觉得下雨天的故居很美!”蔡主任告诉我,她曾到过漳州两次,参观过芗城的林语堂纪念馆,也探访过平和的林语堂故居,她说很喜欢平和林语堂故居的秀气和灵动。

    “对了,从气质上讲,台北林语堂故居像是端庄典雅的‘大家闺秀’,平和林语堂故居则像是秀气灵动的‘小家碧玉’。”我这样说着,不禁笑了。

    蔡佳芳主任表示同意地点着头,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