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寻觅•感悟•传承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4-2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金华小学六年(1)班 李婉婕 指导老师:周日华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这一句话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在《林语堂自传》这本著作中提到的。
      林语堂是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名为玉堂,又改语堂。林语堂十分热爱他的故乡,把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全部都归结于他最最亲爱的坂仔土地所给予他的。他一生都以幽默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小品文,在文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一生创下了许多永垂不朽的作品,至今还广为流传。
      今天,我仰慕大师的名望,跟随着大师的脚步,走进了林语堂故居。走在林荫小道上,我环顾四周,只见清澈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牵引着水中的水车。河边群山环绕,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每一朵花都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美丽。我享受着迎面扑来的凉风,感受着林语堂大师的文化气息。这条河也见证了语堂大师好学的精神:林语堂要去厦门求学,但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只能乘小船从这条“花山溪”出发去厦门。这一路上十分艰苦,在船上需航行两天两夜才能抵达厦门。回来时,因为是逆行,得行驶整整三天三夜才能到。但林语堂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学习,克服困难。人们为了纪念他这种不懈的求学精神,专门建了一座桥,取名为“三日桥”。
      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语堂故居。在故居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张张语堂小时候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语堂大概五六岁时拍的。那照片上的语堂头较大,脸较小。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语堂会出现这种情况?听讲解员介绍,古时候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以前的食物没有像现在这么充足,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
      我们接着来到了语堂小时候学习的地方——铭新学堂。那不是一间宽敞的教室,里面只有三张长桌和三张长椅,而且每张桌子还不一样高,都是用木头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个个小窟窿。当时林语堂就是在这么简陋的环境下学习,但他没有埋怨,而是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好好珍惜——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我们还听讲解员介绍:林语堂的父亲、二姐和坂仔的秀美山水对林语堂的影响最大。林语堂一家有六个孩子,父母没有能力把他们全供去上学,最后决定把和乐送去读书,可和乐一心想着二姐,想把这个宝贵的机会留给她,可二姐不同意,要和乐为了她,认真读书,做一个有抱负的人。和乐谨记了二姐的话,努力学习,立志做有用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是一个非常善良、懂得感恩的孝子。
      我们接着走进了林语堂文学馆,在门的正中央对过去的地方,有一尊林语堂的铜像:林语堂戴着一副圆眼镜,面带微笑,双臂交叉,左手里夹着一根烟斗,颇具一番幽默、乐观、活泼的气息。
      文学馆里有很多林语堂大师的名著,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无所不谈》……这些作品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著作让后人懂得了许多道理,受益匪浅。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受到语堂作品熏陶的我们汲取故土的营养与文学的芳体,会从这里扬帆起航,驶向波澜壮阔的文学大海!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句话是林语堂曾经说过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林语堂出生于中国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位牧师,从小受中西两种文化思想的熏陶。长于中国,后居于美国,深知两国文化,必定会受两国一定的斥力,但林语堂一点也没放在心上,专心学习,一心评宇宙文章。这也表明了林语堂对梦想、对目标的执着与努力。
      林语堂十分热爱祖国,从他的著作中大多都提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故乡,他以自己的故乡而自豪,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许多人在了解到林语堂的事迹后,备受感动,下决心改变自己,学习语堂的精神。林语堂真不愧是世界大师,他的灵魂与精神已深深地驻入人们的心中。
      “我是漳州府平和人……”“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是啊!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思想和他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与林语堂大师同处一个家乡,我们应该承接他的灵魂、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慢慢寻找大师的足迹,把他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人生也像林语堂大师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