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38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窑洞里的陕北

    作者:◎张辉祥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08-2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平凡,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苦难哲学”。每次翻阅《平凡的世界》,读上几页便觉心沉,我知道,路遥是在阐释苦难,用陕北人特有的质朴,带着浓烈的黄土情怀,执着地倾诉生活的本色。只是,那些事情,那个年代无法走进我的记忆,但对陕北,早已“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永远是心神向往。

    长假,出游,一路风景到陕北,大红枣、宝塔山、壶口瀑布、黄土高坡、窑洞,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自然。其实,延安之行,感受陕北就是品味窑洞里的陕北,让钢筋混凝土中滋生的城市浮躁在一方黄土中掩埋,用陕北的苦与朴,铸就一份旷世的超脱。

    拐过一道黄色山梁,壶口瀑布的咆哮渐渐远去。可是,我依旧心潮澎湃,那半山坡上的窑洞里传出了气冲云霄的古老歌谣。是信天游,一声入耳,荡气回肠,连同陕北人头上那白羊肚毛巾一起包裹着无尽的苍凉与悲壮;是秦腔,吼出了城阙辅三秦的气势,那高亢的声音穿透了窑洞上方的黄土,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忽然明白,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窑洞里生长着一种不屈的力量。

    陕北的窑洞,简朴中孕育着乐观,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芒,矗立着历史的丰碑。在王家坪,在杨家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窑洞处所,空间狭小、光线昏暗、陈设简单,可它却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土窑洞里的小油灯,点亮了一篇篇决定国家命运的光辉著作;窑洞壁旁绑着铁丝的床,顶起为了信仰而永不趴下的身躯;窑洞窗户上悬挂着的串串红辣椒、黄玉米,那是南泥湾屯垦的收获。我想,革命年代的陕北,运筹帷幄的“帷幄”不是军队的帐幕,而是一排排土窑洞,那里汇聚着革命的热血,涌动着革命的思想,丰富着革命的生活。

    陕北人平生有两件大事,一是要有儿子,二是要有自己的窑洞。或许,一个窑洞就是一生的心血与积攒。所以,修建窑洞马虎不得,大有讲究:看风水,择地形,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陕北的窑洞,户型好,设计合理。从外面看一排窑洞,几孔窑,各开各的门,好像互不相干;可进入窑洞内,却发现有隧道将整个窑洞连通,成为一个整体,融合着家庭的亲情。

    窑洞虽小,可别有洞天,透过窗户,外面便是那壮丽的陕北黄土高坡。因而,窗户就成了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窑洞是拱形的,窗户也就只能是拱形的,且洞口挖多大,窗户就开多大。一色黄土,容易视觉疲劳,为了丰富色调、美化生活,手巧的陕北人爱用窗花装饰点缀窑洞,于是剪纸成为一门艺术。逢年过节时,男女老少都拿起剪刀,买来五彩的纸,根据窗户的布局,光线的强弱,剪出“年年有余”、“龙凤呈祥”、“万事如意”等各式各样象征吉祥、富贵、平安的窗花。窗花一贴,陋室生辉,光、色、影的和谐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窑洞里的陕北,是平凡的世界,但它秉承淳朴、敦厚、隐忍的性格,可以面对一切苦难的折磨,可以承载一切生活的重负。陕北之行,我读懂了苦难,读懂了路遥,读懂了他为什么当年要扎根黄土,因为在窑洞中可以洞若观火,明白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