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27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白芽奇兰——茶蕴文化 香飘万里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06-06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平和有茶,这款名叫白芽奇兰茶的茶叶很有历史。白芽奇兰茶和陈元光的裔孙、王阳明、黄道周、林语堂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交汇,演绎出“品茗议县”、“峰茶润笔”、煮茶“三泡说”等故事,在县志留下“茶出大峰者良”的感慨,这些名人与白芽奇兰茶交织在一起,都成为平和的历史留存字里行间。而如今,平和人正在将这些文化的碎片一一拾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和茶文化,让白芽奇兰茶的芬芳传得更远。

    在平和县,举杯喝白芽奇兰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要得益于诸多的文人墨客与白芽奇兰茶留下的一段段佳话。诞生于平和坂仔镇的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就深受家乡茶的浸染,留下了“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和著名的“三泡说”等妙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长期致力于林语堂与平和文化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在林语堂的生命之中,咖啡是后来才进入生活的,而关于茶的记忆,应该从他小时候就开始存在,在他笔下的“东湖”这个平和坂仔的乡村,他的父母经常招呼过往的行人、樵夫喝茶、聊天。那时候,作为交往的介质也好,作为体现热情的方式也好,林语堂对父母的泡茶、喝茶已经有了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象。“所以林语堂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喜欢喝茶,这种茶,实际上就带着一种家乡的烙印,也是带着一种儿时的记忆,让他长久的记在自己的脑中。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平和茶、家乡茶对于林语堂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回甘,是一种家乡的味道,是一种家乡的记忆。”黄荣才说。

    对于林语堂来说,白芽奇兰茶是一股浓浓的“家乡味”,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来说,白芽奇兰清幽高雅的茶香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0年),王阳明奉命到闽南平定詹师富、温火烧等聚众反明的叛乱。在平定叛乱之后,王阳明苦苦思考如何巩固平叛成果。某个夜晚,他夜访当地耆者曾敦立,寒夜煮茶论道。面对王阳明的催询,老人家斟上满满一杯热茶,请他趁热喝。满杯的热茶却让王阳明犯了难,不好端不说,一不小心就溢出去了。这时,曾敦立又拿出空杯子,将热茶一分为二,递给王阳明。这一个举动让王阳明灵感顿生。“王阳明是一个哲学家,它的悟性极高,马上悟出‘分而治之’的理念;当时平和与南靖同属于南靖县,县域宽广,而平和又比较偏远,地域大不好管理,后来奏请成立了平和县,所以说平和茶实际上催生了平和县。”黄荣才告诉记者。

    平和的茶,还有着太多的故事。回望历史深处那句对平和茶叶标志性的记载“茶出大峰者良。”于是,便又有了明朝翰林院编修黄道周洋洋洒洒三千碑文,不取一文报酬,只爱两斤“峰茶”的美谈;又有龙溪名士陈正学为了平和县尉谢德夫一句“和邑(平和县)品茶,此为第一”的感慨,而追寻千里,慕名而来品茗吟诗的雅性……黄荣才说:“人们常说喝茶品香、观色、赏韵味,回味这个韵味,实际上平和茶很大程度上就有文化的味道,文化的香味会让平和白芽奇兰茶走得更远。”

    如今,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成为人们品味人生、结交好友的灵感。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茶叶带来的文化回甘。随着近年来白芽奇兰茶的“异军突起”,白芽奇兰茶也成为平和对外的一扇重要窗口,许多人,便开始尝试将平和的文化与茶叶的融合。

    平和茶叶协会会长、福建天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雄告诉记者,如今的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更加注重茶叶的文化内涵。于是,从2002年开始,他就尝试着将平和文化融入到茶叶品种和包装的开发,没想到,一投放市场,便受到众多茶叶爱好者的热捧。“经常听喝茶的人说,喝白芽奇兰茶就像与林语堂大师一起共饮,领悟文人高深的品茶意境。”

    除了和白芽奇兰茶有关的人和事,平和县三平寺、绳武楼、克拉克瓷诸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也成为了张国雄研发茶叶单品的最佳选择,并相继研发出闽台茗茶、天醇红、1518系列等,不断创造白芽奇兰茶销售的兴奋点,一举成为研发单品最多的白芽奇兰茶企业。张国雄说:“通过结合,还开发了与平和有关的‘平和三宝’,跟琯溪蜜柚有关的柚香奇兰茶等体现平和厚重文化的茶产品,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公司推动白芽奇兰茶产业的一个先行。希望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来推广白芽奇兰茶,让消费者喝到白芽奇兰茶就记住了平和厚重的文化,记住平和的故事。”